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理论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1-03 14:34:57 责编: 武静

数字乡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统筹协调,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当前,国家相继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数字乡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绘制了一幅比较完整的数字乡村建设蓝图。地方政府要充分调动数字乡村建设各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资源的有效配置,积极围绕“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的要求,在借鉴发达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典型做法的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及数字环境,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等领域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契合地方特点的数字乡村规划,提升基层组织政策执行能力,畅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按规定统筹利用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村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对数字乡村建设重点项目和优质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就业创业群体的信贷、融资支持,因地制宜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

夯实根基,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近年来,与城市相比,农村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正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问题。因此,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其一,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推动农村光纤和4G网络广度和深度覆盖,面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及偏远地区,逐步推动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快使用低频开展农村5G网络覆盖。其二,构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为农服务功能,鼓励开发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软件。其三,加快对农村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加快实施快递进村工程,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稳步推进智慧农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等建设的基础上,各地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其一,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改变传统农业依靠经验管理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将遥感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以及智能装备,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全产业链环节,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其二,着力构建数字农业流通体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完善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其三,明确本地数字化转型重点,挖掘本地优质资源,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聚集乡村旅游资源,利用乡土风光、原乡文化和特色农业等独特优势,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农耕体验等产业,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

整体推进,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推进乡村治理的基础支撑作用,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更好促进乡村善治,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升基层干部的数字素养,着力提升农民的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内容创建能力、数字化协作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下乡,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为农村居民提供数字素养的专门化、集中化的短期培训,提升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引导村民通过线上平台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推动乡村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另一方面,创新数字化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强化涉农数据在政府与民众、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线上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应用的功能,提升持续运营能力,逐步拓宽线上服务覆盖率,优化办事流程,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促进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姚小烈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本文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SK2017ZD39]研究成果)

    相关新闻
加快安徽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