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前夕,有老师在网上感叹:“不求教师节祝福了,只求家长们能高抬贵手放过我们!”
本来处于学校教育主导地位的老师,何以发出如此感叹?原来是这位老师被家长群里的家长们无端挑剔、指责,弄得心力交瘁、焦头烂额之故。
类似这位老师的遭遇,并不罕见,甚至已经上升到“现象级”层面。更有个别极端家长,自己的某些诉求没有达到,竟然发展到“开小号”串联其他家长,上街堵路,不惜以违法行为,给学校和教育部门施加压力。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全面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沟通方式从过去的口口相传,书信往来,电话短信,到现在利用QQ或微信,交流沟通越来越便捷。“家长群”也应运而生。
比起前些年的短信“家校通”,如今搭建在QQ或微信上的家长群不仅是老师布置作业的平台,更是老师和家长多维度沟通,家长之间沟通的平台。用好家长群,不仅可以提高沟通效能,也可以改善教育生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使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更加融洽。这也正是建立家长群的初衷和目的。
然而,某些家长只看到家长群沟通的便捷,却无视底线思维和教育规律,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认知要求老师和学校,否则,轻者发通牢骚,重者还威胁要投诉。这样的言论一多,老师们无所适从,请求家长们高抬贵手放过自己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孔夫子两千多前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至今仍为全世界认可的主流教育思想。同时,学校教育有其自身规律,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学的方式亦有不同。这都是基本的常识,应受到起码的尊重。
可是,某些家长却无视这些常识,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诉求。比如自己孩子的座位号或者学号尾号含有“14”,就认为不吉利,要换号,不换就在群里大发牢骚;有的家长认为同座或邻座的同学学习不好,影响自己的孩子,要换座位,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也在群里找茬。更有甚者,自己认为某老师“耽误了孩子”,要学校换老师,就另开小号,组织同气相求者,给学校施加压力,从网上闹到网下……
如此利用家长群干扰学校教育,干扰老师教学的行为,不仅有失做人的底线,实际上也害了自己的孩子。互联网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却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家长在网上的言行,也很难不在孩子面前流露甚至发泄。这样的负面情绪一旦影响到孩子,对孩子稚嫩幼小的心灵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后果难计。最起码的,极大的可能会造成孩子和老师的对立,会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为逞一时之快,口不择言,值得吗?
家长期待孩子能接受更好教育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期待必须理性,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尊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平性,而不能率性而为,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作为家长,必须对网上所言,网下所行负责,这也是对一个公民的起码要求。要知道,“家长群”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桥梁,本应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起到1+1大于2的效果,如果放任个别人以家庭教育随意干涉学校教育,那么“家长群”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