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指出,近日,山东菏泽市开发区交警大队联合菏泽市开发区丹阳路小学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时,菏泽万达广场及菏泽市广播电台经济文艺广告工作人员现场发放了印有菏泽万达商业广告的小黄帽和红领巾,性质恶劣。各地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有效措施,坚决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10月13日《中国教育报》)
禁止商业广告和商业活动进学校,这个通知非常好,可以说十分及时,是对当前一些教育乱象的强力纠偏。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商家逐利乃本性,它们之所以觊觎校园,看上了懵懂未知的孩子,一样逃不脱一个利字。那些商家的算盘打得响,他们进学校、攀学生,绝对不是为了单纯搞慈善、促教育,而是为了从中牟利。他们不是为了在一些看似公益性质的活动中植入自己的广告,就是想在学校、学生和家长身上做推广、搞营销。
例如在前段时间引发热议,这次又被教育部“点名批评”的荷泽“万达红领巾”事件中,万达广场为什么会掏钱给孩子们送小黄帽和红领巾,恐怕并不是真的关心学生们的交通安全,也不是真心想配合交警部门开展什么“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他们真实的意图应当是“万达广告进校园、上马路”吧!
试想,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一来是为万达卖房招商造了势,又打造了自己热心公益的良好形象,二来就算活动结束,可是印有万达广告的小黄帽和红领巾却发下去了,一样能收到长期的广告效益,可谓一次投入,长期收益。你说这账算得精不精?
当然,商家本来就是无利不起早,通过一些赞助、冠名活动打广告也是屡试不爽和十分常见的商业推广方式。另一方面被赞助者也能因此取得必要的活动经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互利双赢。然而这种模式看上去再好也应分清对象与场合。
试问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当然是学习的地方,是求知的圣殿,岂容商业化侵袭、铜臭味浸染?学生们又是谁?不要忘了那还只是天真的孩子,利用他们的童真为商业行为造势,于心何忍?再说过早让孩子们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与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到时候老师再多的苦口婆心也许都抵不过一场功利的商业活动,谁能对此负责?
虽说财商也很重要,金钱更不是万恶之源,可学生就是学生,不该过早让他们接触不该接触的东西。再说了,像万达那次居然将广告植入神圣、纯洁的红领巾,这又是成何体统?为了商业推广不择手段、不惜毁人三观,这种“吃相”也太难看了吧!奉劝那些商家,打广告哪里不能打,商机到处都有,还是放过孩子们吧!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商业活动入侵校园,校方也难辞其咎。希望这次教育部的紧急通知不光能给那些垂涎校园的商家以当头棒喝,同时也能让那些思想跑偏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清醒清醒,不要为了贪图商家那三瓜俩枣就将校门洞开,抛弃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和坚守。(徐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