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红色记忆】笔架山农校党支部:大山深处点燃星火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2-25 09:03:24    责编: 刘东伟

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本网记者 袁野 张大鹏 摄

点燃皖西革命火

汤家汇镇是六安市金寨西部的一个乡镇,与河南省商城县交界。大革命时期,这个深山小镇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度成为豫东南、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

在汤家汇镇笔架山村,沿着一条蜿蜒狭窄的山路,记者来到了六安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旧址。最早曾是当地的大寺、后来改为专业技术学校的笔架山农校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化为一片废墟。几年前记者来此采访时,曾经号称拥有99间半房的笔架山农校只剩下大门的石制门框和几堵残墙。而今天再访笔架山,农校遗址已经在2020年下半年完成了一期修复,修旧如旧,如今雄伟的大门再次立起,重建的20间校舍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小山坡上,正对着如笔架形状的青山,令人不禁遐想红色思想在此传播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20年代初,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以蒋光慈、袁汉铭、詹谷堂为代表的金寨籍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并在全国各地秘密传播。早在1920年10月,原安庆政法学堂的学生徐守西回到家乡教书,在金寨县燕子河的燕溪小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吸收教师和校外进步人士参加。1922年,一些进步教师则在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这间房,原本是笔架山农校的食堂兼厨房,詹谷堂先生1924年来到笔架山农校,既当教师,也当炊事员。就是在这间食堂里,他秘密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修缮完成的笔架山农校,汤家汇镇党委书记沈庭东指着一栋二层的房屋告诉记者。

在笔架山农校任教期间,詹谷堂发展了李梯云、周维炯等5名“青年读书会”骨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这里是金寨地区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方,詹谷堂和他的学生们不仅成立了读书会,还成立了新文化演剧社、歌咏队,向群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深受群众的拥护。后来,金寨党组织在中共四大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斗争,并先后派周维炯、漆德玮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到武汉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等人成为立夏节起义的领导人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力量。

星火燃遍大山间

在大别山主峰之一金刚台脚下的瓦屋基村,赤城县六区一乡列宁小学就坐落在此,校内松柏遒劲、幽深古朴。这所小学在革命期间有学生180余人,年龄从6岁到60多岁,发挥着扫盲和培养军事干部的作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作为当地学校使用。如今,列宁小学成了汤家汇镇著名的革命遗址。

“汤家汇镇诞生了皖西地区最早的党支部,红色思想广为流传,红色氛围十分浓厚。在大革命时期曾经是豫东南、皖西北道区的驻扎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介绍说。

革命期间,不到2万人的汤家汇镇有上万人参军参战、参加苏维埃的地方工作。徐向前、邓小平、徐海东、吴焕先曾在这里指挥过战斗;高敬亭、郭述申等曾在这里担任过道区主要领导;洪学智、林维先、陈伯禄等人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斗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独立旅、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红二十八军与红二十五军整编后的新的红二十五军均在汤家汇镇诞生或重建。

到1928年底,金寨境内已经建立了2个区委、11个支部,并组织部分党员骨干打入地方民团,为武装起义进行准备。1929年5月6日,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领导下,商南地区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在斑竹园、南溪、丁埠、汤家汇等地的十多个暴动点同时举行暴动,并且一举成功。1930年,中共商城县委迁驻汤家汇,汤家汇镇从此直到1932年底一直作为商城县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

“汤家汇镇的红色革命政权机构设置早、部门全、运转时间长,有完整的红色政权道委、道区苏维埃,还拥有政治保卫局、工会、妇联、少共委、赤色邮局、枪械局、印刷厂、医院、报社等各类机构,是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这些革命成果,追根溯源,都离不开早期笔架山农校党支部及金寨各处马克思主义学习传播组织的努力。”胡遵远说。

红色基因永传承

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但是在汤家汇镇上的各处红色景点,依然可以看到游客在一处处遗迹、陈列前停下脚步,细细阅读革命历史,感受这座红色小镇的峥嵘岁月。

汤家汇镇革命遗存遗址众多,现存革命遗存遗址6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近年来,汤家汇镇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和金寨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资源保护和红色旅游开发作为全镇工作重点。坚持以红色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沈庭东说。

汤家汇镇目前已修复了完整的苏维埃城,对境内31处濒危的革命遗址进行了抢救维护,对具有家族祠堂和革命遗址“双重”身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专人管理、依法管护”的工作机制。同时,该镇还专门组织编写了14万字的汤家汇红色文化丛书,新建了以“重走红军路”为主题的红军步道,并且每周组织镇红旅办工作人员讲述汤家汇镇红色故事,使全镇上下形成讲红色文化、谋红色发展的浓厚氛围。目前,该镇红军街革命遗址群是18家单位挂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参观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本网记者 袁野 张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