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乘势而上,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3-09 08:33:01    责编: 刘东伟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刘江东

刘江东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圈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祖国中部,被长江上‘龙头’‘龙尾’的逼迫效应初显。作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确定的三大增长极之一,在国家区域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亟需提升。”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教授刘江东说。

刘江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战略,可以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首先从国家部署来看,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5年3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201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在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中,武汉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其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经初步统计,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9.4万亿元,约占全国比例为9.3%。由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科教资源丰富,长江中游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

三是发展条件优越。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文化渊源深厚,经贸往来密切;交通条件便利,临江达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几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取得良好进展,省际合作不断增强。2020年以来,鄂湘赣省际协作明显加强,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三省发改委两次召开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专题协调会,务实推进一批重大协商合作事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前,三省发改委已联合向国家发改委报文,恳请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率先达成共识,共同搭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交流平台,于2013年2月召开首届会商会。四省会城市坚持一年一会商,已举办了八届会商会、七次协调会,共同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南昌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框架协议和具体合作文件,带动相邻12个观察员城市参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夯实合作基础,“沿江连片”发展的新格局已现雏形。此外,已经实现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建筑工程跨省电子评标等城市合作项目,亮点频现。

“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省际、市际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刘江东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对外开放等领域一体化发展。(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王馨)

以区域联动打造核心增长极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

郑建新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

“2020年,长沙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人均GDP超2万美元,位列中部首位。”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接受记者采访时,亮出了长沙“成绩单”。

长沙作为中部地区核心城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中部省会合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向着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十三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

“我们坚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三智一芯’为总揽,大力发展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郑建新介绍,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5.1%,市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由668家增加到1041家,“三智一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产业链建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郑建新表示,长沙在抓智能制造方面精准发力,一手抓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智能化培育,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去年以来,坚持以软件业再出发推动产业链再升级。目前,长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总数过万家,从业人员总数达13万人。202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2亿元。

此外,围绕平台建设,先后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新材料研究院、机器人研究院、智能驾驶研究院等工研院。围绕智慧城市,发布三批共247个应用场景,投资额超80亿元;获批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初步构建了“封闭+开放”“城市+城际”“物理+虚拟”的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围绕产业融资,设立智能制造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并按每年10%幅度建立增长机制。

“在‘十四五’新一轮发展中,长沙将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湖南‘一带一部’发展定位,以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重大契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主动担当作为,加快融合发展,强化区域联动,协同打造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郑建新说,重点将在四个方面加大与中部地区的合作。

按照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要求,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产业链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大协作、大配套,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携手打造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推动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构建跨区域的创新生态体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原创技术创新攻关、人才横向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协同发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共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携手打造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着力于规则体系共建、市场监管共治、市场信息互通和信用体系互认,形成“同城化”的开放环境,构建“大融合”的发展格局,让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更加畅通、更加有序地流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协作,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在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协同攻关,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共建长江生态文明。(湖南日报记者 刘燕娟 周帙恒/文 冒蕞/摄)

用绿色技术帮农民土里刨金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党永富


党永富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土”是党永富身上的标签。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和“土”打交道30多年,在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耕地退化改良、一般农田保护(化肥农药双减量)等方面,研发出成熟可靠的“三土三方”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集成技术。从担任乡人大代表,一直到县、市、省、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直为“土”代言,为提升土壤质量鼓与呼,被大家称为“土代表”。

身处中部大省河南,党永富十分关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进。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考察,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等,提出明确要求。党永富对此深感振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吃不饱、穿不暖完全成为了历史。”受过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在党永富看来,农业生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传统农业阶段,主要依靠传统有机肥,人力、畜力劳作,没有污染,但产量低、效益低,很难解决“吃得饱”的问题;第二是化学农业阶段,主要依靠推广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使用由化学能源驱动的农业机械,再加上良种良方,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但容易造成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第三可称为过程农业阶段,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靠土壤治理、良种培育、科学管理、过程控制等现代科技,对粮食生产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永富说,进入新时代,要“吃饱吃好”,还要解决好粮食生产中数量、质量、效益、环保之间的矛盾,这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展过程农业,走“技术+法律”的路子,以创新技术解决土壤、种子、农资、机械、储藏、加工、生态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各部门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让农业成为更挣钱的行业,帮助农民从土里刨到更多“金子”。

中部各省基本都是农业大省。党永富调研发现,在有些农村发展旅游、兴办工厂是好办法,但受资源和市场所限,不可能大规模推广。农村发展还得以农为本,要从治理土壤开始,在好土壤里长出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再进行优质的储藏、加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高收入。而目前农业领域的现状是,从生产到加工,大都还是各干各的,绑不到一起,难以控制品质,做不到持续稳定的优质优价。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每个环节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标准化、法制化来综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系统化解决农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的问题。”为此,党永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把过程农业建设的思路写入“十四五”规划,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找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

“政府工作报告对强化耕地保护作出明确部署,让我信心倍增。我要更加努力工作,研究推广土壤治理修复先进技术,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作出更大贡献!”党永富说。(河南日报记者 刘亚辉/文 杜小伟/摄)

在融入国家战略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


杨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长杨军认为,对于宿州这样的中部地区城市来说,只有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功夫,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杨军表示,作为中部地区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宿州市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的历史性机遇,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腾讯未来城市联合创新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拔地而起,挺起了宿州发展的脊梁。“十三五”时期,宿州接续实施技术改造行动计划,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3%,每年重点推进技改项目200个,累计落户云计算和智能制造企业1600余家,建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家,率先建成省内首个区域连片5G试验区,华瑞赛维建成导航领域亚洲唯一虚拟全景测试实验室,数字城市四项指标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形成了一批稳定性好、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谈到“十四五”时期如何更好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杨军告诉记者,宿州市将在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推动服务行业升级等方面,寻求新的更大突破。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深入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高位推动精准招商、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企业服务等工作,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积极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强市、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建设高层次创新体系。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推进阿里巴巴新制造发展模式向轻纺鞋服、家居建材等传统产业延伸,紧盯沪苏浙区域定向引资引技引智,进一步提升基础工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定制等方向转型升级,打造高层次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示范带。

推动服务行业升级,促进高水平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落实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将研发平台、物流运输、工业设计等组建成专业化服务业企业,争创一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围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休闲等领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聚合效应和附加值。

“‘十四五’时期,我们仍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制造强市,加快构建‘5+5+N’现代化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奋力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实现更大作为。”杨军说。(安徽日报记者 何雪峰/文 徐国康/摄)

奋力崛起 续写精彩

“十三五”以来,中部六省在跨越发展的“赛道”上加速疾驰,在中部崛起的“舞台”上竞相起舞,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在中部崛起的大潮中,安徽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安徽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有着产业、科技等基础与实力,面临国家多重政策叠加的机遇。这些优势与机遇,有利于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红利,更有利于转化为推动中部崛起的新成果。

进入“十四五”,安徽要在中部崛起中有大作为,必须紧扣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2019年5月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8点要求,牢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安徽经济发展实际,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具体说,就是要发挥安徽优势、展现安徽特色,紧密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制造强省战略目标,补短板、锻长板,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中部发展势头正劲,崛起大潮锐不可当。只要我们继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扎扎实实办好安徽的事,就一定能彰显安徽力量,续写安徽精彩。(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