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为民服务解难题 携手共进奔小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21 08:28:51    责编: 武静

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图景,在中国梦的宏大交响中激扬起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老少边穷,一个区域不落下。它是不分群体的小康,男女老少,一个不掉队。它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再到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拼搏奋进,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让梦想照进现实。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我们要乘势而上,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接力打拼,推动城乡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社会更文明、治理更有效、生活更富裕;我们要精准施策,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特殊群体的适应能力相较于普通人群较弱,理应受到社会更多关爱。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做好特殊公共服务,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帮助他们融入快速发展,共享全面小康,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李跃波)

“网路”通深山 “孤岛”不孤单

“现在铁塔竖起来了,信号强了,以后联系就方便了……”村民胡国荣通过手机与女儿通话时高兴地说。日前,在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安居村上保山自然村,一座崭新的电信通讯塔正式落成,该村的通讯难题得以解决。

安居村是一个高山村,通讯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在电信部门和新丰乡政府等各方努力下,安居村电信通讯塔顺利建成并运营。

“以前中草药上市的时候,总是为销路发愁。现在村里通了宽带,我在网上卖药材,一天能接十几单。”金寨县张冲乡白莲村村民黛道红说。

白莲村位于大别山深处,一度是网络盲区。2016年底,电信部门的网络建设人员靠人工肩挑背扛运送网络设备,采用微波技术解决传输问题,为该村开通了光纤宽带。白莲村党支部书记田仕青说:“我们村盛产毛竹、中药材等土特产,‘网路’通了,大山里的宝贝可以通过互联网卖出去。这几年,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年初,金寨县麻埠镇齐山村海岛村民组的村民们迎来一件开心事:要通光纤宽带了。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理解海岛村为何叫“海岛”。它是大别山深处的一个村民组,静静地“泊”在响洪甸水库的中央,四面环水。虽然近几年农村通信条件逐步改善,大多数地方有了无线信号,但是在海岛村民组,仍有几十户村民没有接入光纤网络。

今年1月6日一大早,电信部门的装维工程师开始了一场信息“孤岛”联通世界的攻坚战。经过40分钟的山路和近1个小时的水路,装维工程师才登上海岛。受理业务,布放皮线,安装光猫、路由器、监控探头,调试设备,最后再手把手地教会村民上网,等到装维工程师们返程时,已经是晚上10点。

全国劳动模范、村医余家军激动地说:“感谢电信部门的大力投入,让岛上村民享受到光纤宽带,‘孤岛’不再孤单!”

近年来,电信部门聚焦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行蓄洪区,持续推进偏远山区信息化建设,努力将光纤宽带网络建成一条条帮助偏远山区向外发展的信息高速路。截至目前,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光纤宽带、4G网络100%覆盖的基础上,延伸实现自然村光网、4G网络平均覆盖率达98%。(记者 李跃波 通讯员 顾宇


“适老化”服务 就医不再难

“父亲没有智能手机扫不了安康码,在工作人员的导引下,我们走了绿色通道顺利进入医院看病。”4月13日下午,肥东的孙女士第一次带父亲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看病,一路绿色通道。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蓬勃发展,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而对于不会使用互联网的银发一族来说,着实犯难。

“考虑到一些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们在预检分诊处,只需要老年人填报流调表就可以了,不需要出示安康码。”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曾青杰说。

记者走访发现,省内多家医院在门诊预检分诊处设置了老年人“无安康码通道”,并有专人帮助填写纸质流行病学调查单或协助使用机器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一对一”导诊人员、“红马甲”志愿者、医院陪检服务、代寄化验单、人工服务窗口……一项项方便老年患者就医的暖心服务纷纷推出。

为帮助老年患者跨越“数字鸿沟”,我省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暖心举措,为银发一族提供“适老化”服务。

据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不会在线上挂号的老年患者,医院除了将一部分门诊号源放在网上,还留一部分放在线下,供老年患者现场挂号;许多医院还配置专业的导诊人员,帮助老年患者在自助终端机上挂号、缴费、查询等。

今年初,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老年人就医便利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建立方便老年患者挂号就诊的绿色通道。目前,省内大多数医院为老年患者开辟了就诊绿色通道。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患者,每周我们安医大二附院还安排专家‘下沉’到社区医院,老年患者在家门口也能找专家看病。”曾青杰说。记者 朱琳琳)


营养餐,让农村娃从胃暖到心

猪肉烧豆腐、鸭翅根烧海带、炒土豆丝、一碗番茄鸡蛋汤再配上米饭,是霍邱县乌龙镇中心学校一顿常见的学生营养餐。“这样一顿午饭,成本大约在7元,国家补贴4元,学生只需付3元就可以吃上。”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营养餐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现在全校学生基本上都在校吃午餐。在我省,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这样的学生营养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生营养改善,将其纳入省民生工程,强化省级统筹,重点推进实施。据省教育厅校产中心副主任魏莉介绍,我省105个县级行政单位中有22个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包括13个国家试点县、8个地方试点县和1个地方自主试点县。截至去年底,22个试点县4699所学校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1471560名,试点范围内实施学校和受益学生实现应享尽享。

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我省坚持做“加法”,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改善学生营养。2016年,我省在全国首创“4+X”供餐模式,即财政补助每生每天4元,“X”为学生家长缴纳部分,努力提高供餐质量和营养健康水平。“X”的标准由试点县(区)政府统一确定,并全部纳入县级膳食资金专户统一管理,统收统支,用于食材采购。仅去年一年,全省22个试点县支出学生营养膳食资金达10.56亿元,同时投入运转经费2.78亿元。经评估,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学生缺课率逐年降低,体育成绩稳步提升,矮小与偏矮比例逐年下降。

为保证吃得安全放心,我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学生营养餐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对营养餐实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切实做到源头可控、全程可溯、有据可查。如六安市开展食材质量检测、全面推进“互联网+视频厨房”工程,全市共委托第三方抽检食材质量2390批次,944所学校食堂监控视频实现县区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实时监控。

今年,省教育厅将继续督查各试点县,按照“校校有食堂、校校可供餐、人人有饭吃”的目标和“互联网+视频厨房”要求,利用教育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学校食堂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符合条件的学校食堂,力争让仍在采用企业集中配送供餐的学校尽快过渡到学校食堂供餐。记者 陈婉婉)


“彩虹桥”,为留守娃架起亲情桥梁

龙鹏飞是安庆市罗岭中心学校的一名教师,在这里已经任教了22年。这个学校有400多名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同学的家长在外地务工,与孩子相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让这些留守孩子跨越时空隔阂,享受到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亲情?10年前,龙鹏飞结合全省“班班通”工程,创办了“彩虹桥”网站,给学校每一位留守孩子建起一个专属个人主页。教师每天拍下孩子们在校园的影像和作业上传到网上,供家长随时查阅留言,实现网上亲子互动。

“彩虹桥”的成功实践,已从罗岭中心学校拓展到学校所在地安庆市宜秀区全区所有学校。区里连续两年举办了“彩虹桥”项目推广培训班,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在学校里,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呵护留守儿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省农村学校已经实现“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全覆盖。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密切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也让他们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我省留守儿童超过70万名。针对留守儿童校外监管存在“真空”的问题,我省建立了由学校老师、公安民警、儿童保护专干、卫生计生工作人员、妇联工作人员、家庭监护人“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联系人制度,通过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程,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有一份健康档案、有一名健康监护联系人、有一个联系电话、每星期与父母视频一次、每个月参加一次集体活动、每年有一次身体检查。

此外,我省各地各校还纷纷开展“三点半课堂”“代理家长”等活动,以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亳州市谯城区将大学生志愿者请进村,为留守儿童建立“点灯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3至16岁的留守儿童孩子提供文化课辅导、自然教育、艺术学习等免费课程。这些举措不仅有效防范了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的心理更健康。合肥市包河区把“三点半课堂”延长到五点钟以后,特殊情况甚至可以延迟到六点以后,方便没有家长照看的孩子能更好地完成学习、拓展兴趣。记者 陈婉婉)


特殊教育,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

“很高兴在你心中洒下阳光,种下美好。”这是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老师杜黎丽日前在朋友圈写给一群特殊孩子的话。“向日葵前来报到!”学生小施在杜黎丽朋友圈回复说。

2017年9月,特殊男孩小施前往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报到,那时的他性格内向、悲观抑郁。如今,在班主任杜黎丽的关心与温暖下,小施已变成一个充满阳光、能量满满的男孩。在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有许多像小施一样的孩子,在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突破身心的“茧房”,茁壮成长。

“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的爱!他们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也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安徽省特教中专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郑伟说,为了给孩子们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活出精彩的人生,学校始终秉承“为残疾人服务、为残疾人事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博爱塑魂关心每位孩子成长,以修技立身帮助每位孩子学得一技之长,让孩子们在学校快乐地学习,并通过职业教育成功就业,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近年来,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坚持残疾人职业教育实践与残疾人事业服务并行,在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教育的同时,不仅为社会培养供给康复技术、辅助器具技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等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人才,也为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体育竞技训练等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发挥人才汇聚优势,承担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工作,为全省残疾人教育就业及事业发展提供特殊的智力支持。”郑伟介绍。

特殊教育中专学校自2008年开办以来,培养技能型人才3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要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不断扩大覆盖面,努力不让一个孩子‘隐身’。”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启动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支持和鼓励20万以上人口的县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推动孤独症学校建设;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加大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关爱帮扶力度,建立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制度,促进残健融合、共同成长。记者 朱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