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留住江淮文脉的根与魂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9-17 07:38:31    责编: 徐文娟

走过历史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传承着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保留着具有当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髓。近年来,我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提升非遗保护水平,为延绵不绝的江淮文脉留住根与魂。

谱系 健全名录体系,筑牢法治屏障

合肥市“包公故事”入选民间文学类,亳州市“西凉掌(亳州晰扬掌)”、临泉县“临泉杂技”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徽菜烹饪技艺”入选传统技艺类,祁门县“中医诊疗法(祁门蛇伤疗法)”入选传统医药类……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安徽11个项目入选,由此全省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达到99项。

“名录制度”是保护非遗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之一。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我省深入整理挖掘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将符合条件的非遗资源纳入省、市、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予以保护,目前已认定公布了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积极推荐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安徽,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截至目前,除了99项国家级非遗,全省还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479项,市、县级5600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名,省级792名,市、县级7100余人。此外,我省还先后建立3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7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所)。

法律法规为保护非遗筑牢法治屏障。从出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安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到编制《安徽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计划》《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全省非遗保护法律和规定不断健全。

传承 合理开发利用,丰富乡村图景

传承古法制造的宣纸、雕琢细致精美的歙砚、芬芳四溢的莲蓬香包、软糯香甜的黑糖枣……今年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非遗购物节”在云端摆开市集,精选近40款江淮特色非遗产品,涉及生活中吃、穿、用多个品类,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畅享大美安徽非遗之旅,聆听匠心传承的非遗故事。

非遗深植于时代环境的土壤,一旦脱离了百姓生活,可持续性生产便失去了活力,有序传承就有“断线”的危险。近年来,我省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行动,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开发出一批手工精湛、面向大众、具有非遗元素的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特别是2018年,我省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建设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目前已推出故宫屋脊兽书签尺、文房四宝礼盒、远山香盒等“安徽品牌”文创产品200余种。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具有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更带动了农民增加收入、丰富了乡村文化图景。“近年来,我省探索‘非遗+扶贫’模式,依托黄岗柳编、王河舒席两项适于带动就业、从业人员较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建设阜南县天亿黄岗柳编、万家和柳编、潜山市王河舒席等3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余家、贫困人口400多名。”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潜山市的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以“前店后厂”“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展生产经营,持续打响省级非遗王河舒席品牌。合作社总经理唐满结说:“我们合作社在梅城、油坝、王河等乡镇办有40多个车间,员工700多人,多为本地农民。合作社年产舒席3万余床,年产值2000多万元,占领全国七成左右市场。虽然企业利润并不高,但是在安排农民工就业方面成效明显,帮助农户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弘扬 展示非遗风采,传播江淮魅力

界首彩陶,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走进界首市博物馆,一股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便迎面扑来,一件件不同历史时期的彩陶映入眼帘,大小不一、器型各异、图案迥然,让人仿佛进入彩陶艺术的殿堂。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冰介绍:“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我们专门开辟‘界首彩陶陈列馆’,常态化开展彩陶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学习彩陶知识、接触制陶技艺,逐渐发展为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社教文化品牌活动。”

非遗进景区,持续提升秀美山川的“文化范儿”;非遗进校园,让孩子近距离触摸文化瑰宝;非遗进社区,带着久违的民俗走进百姓生活……我省大力推动非遗展示展演推广行动,邀请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公共文化场馆,讲授知识、传授技艺,让人民群众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参与非遗,增强文化认同感。

“近年来,我省成功举办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并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全国非遗曲艺周等活动,将江淮特色非遗推广出去、传播开来,受到广泛关注。”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尤其是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庆、春节等节日,全省持续开展“非遗购物节”“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等品牌活动,展示非遗魅力,烘托节日氛围,收获城乡群众普遍点赞。

将传统艺术与玻璃工艺相结合的天长“天官画”,吸收学院派雕塑方法的界首彩陶,融入时代精神的阜阳剪纸……近年来,我省非遗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推出具有现代设计感的文创产品,张扬浓郁的安徽风格,擦亮醒目的安徽印记。从深圳文博会到长三角文博会,越来越多的安徽非遗产品正在闪耀“世界之窗”,徽风皖韵的文化魅力得以传向五湖四海。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淑勤以阜阳剪纸为例说:“作为扎根民间的传统艺术,剪纸也要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发展,多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报记者 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