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徽菜传薪火 鲜香抚人心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4-29 06:59:18    责编: 徐文娟
臭鳜鱼。
刀板香。
巢湖虾酱。
长江魤鱼狮子头。

长江和淮河,将安徽大地天然地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气候的差异、地理的阻隔、人口的迁徙,不同的地域便产生了迥异的口味。一代代江淮儿女接受自然的无私馈赠,经过无数勤劳双手的传承,创造出经受时间检验、厚植亲情乡愁的美味徽菜。从生存必需到美味所求,从个人所食到乡愁所赋,从讲究味道到注重仪式,从一店一坊到一城一品,美食不仅带来物质生活的充盈,更是精神生活的享受。

一部悠久的地方文明史背后,总是伴随着厚重的饮食文化史。

7000年前,蚌埠双墩石制工具残留的淀粉粒,见证了先民用杵臼加工食物的智慧;5300年前,含山凌家滩陶鼎、陶鬶等炊具,折射了古人烹调生活的趣味。

江淮汤汤,将安徽大地天然地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气候的差异、地理的阻隔、人口的迁徙,随着岁月流变,不同的地域便产生了迥异的口味。一代又一代江淮儿女接受自然的无私馈赠,经过无数勤劳双手的传承,创造出经受时间检验、厚植亲情乡愁的美味徽菜,形成一道道诗画山水间弥散的人间烟火。

"徽菜"

古徽州菜还是安徽菜?

皖南风味菜肴咸鲜味醇、原汁原味,皖江风味菜肴咸鲜微甜、酥嫩清爽,皖北风味菜肴咸鲜微辣、酥脆醇厚,合肥风味菜肴咸鲜适中,酱香浓郁,淮南风味菜肴咸鲜香辣、滑嫩味浓。自古以来,江淮各地就流传着一张张口味丰富、历久弥香的美食名片。

徽菜,中华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味独特、独树一帜。然而,关于徽菜的内涵和地域范围,却存在不同的看法。

明媚秀美的徽州山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崇儒重义的徽商传奇……悠悠皖南,古徽州地区丰饶富集的物产资源、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为一方儿女口味的形成提供了素材与灵感。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等菜肴味道独特,辨识度极高,成为地方风味的典型代表。古徽州菜,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不少人看来,徽菜就是古徽州菜的代指。

“毫无疑问,古徽州为徽菜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徽菜的概念不断扩大,现在已成为安徽菜的总称。”安徽省烹饪协会副会长马邦山介绍,上世纪80年代,原商业部饮食服务局等单位出版的《中国名菜谱(安徽风味)》指出,“安徽菜,又称徽菜”;2021年商务部服贸司出版的《中华美食荟》安徽部分也载明,徽菜“以古徽州菜肴为代表,由皖南、皖江、皖北、合肥、淮南五大风味构成”。原省质监局2006年发布我国第一部菜系地方标准《徽菜标准体系表》,指出“徽菜即安徽菜”;2009年出版《中国徽菜标准》,收录的43项徽菜标准均为全省各地知名菜肴。

“从中央推介到地方标准,‘徽菜就是安徽菜’正在逐渐成为共识。去年,徽菜烹饪技艺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其申报单位是安徽省,保护单位是安徽省文化馆,可见徽菜不能认定专属于某一地区。”马邦山认为,“徽菜为某地菜”或“安徽菜为皖菜”的定义均不太准确。无论根据现实条件,还是规划餐饮发展战略,都应该把安徽菜作为整体,合力在全国打响徽菜品牌。

"徽味”

坚守传统还是推陈出新?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琅琊山下,醉翁亭中,北宋欧阳修持杯与滁州宾客尽享“宴酣之乐”,传为千载佳话。近年来,滁州市深挖历史典故,选取当地特产,推出“山林之乐”“非丝非竹”“让泉一品鲜”等创新菜肴,让人们一饱口福的同时,品尝“太守宴”的文化醇味。

美食,是家乡的印记。传统家乡味,是岁月定格的风景。皖北为小麦主产区,人们普遍爱吃面食;皖中鱼米之乡,各种水产是餐桌主打菜;皖南群峰叠嶂,特色山珍犒赏着挑剔味蕾。根植乡土、取材当地、关联气候,人们对传统味道的偏爱,源自对家乡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依赖感和亲密感。从生存必需到美味所求,从个人所食到乡愁所赋,从讲究味道到注重仪式,从一店一坊到一城一品,美食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日月轮转,时代变迁,徽菜也在不断衍生出味觉新风尚。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徽菜的鲜明底色。”徽菜烹饪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光顺说,“我们的徽菜先辈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取百家之长,不断增加徽菜品种、提升烹调方法、丰富菜肴口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徽菜由原先的皖南、沿江、沿淮三大风味,拓展为如今皖南、皖江、皖北、合肥和淮南五大风味,更逐渐形成咸鲜为主、突出本味,讲究火功、巧控火候,讲究食补与养生等总体特色。

“每个菜系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味道。腊肉咸香的口感需要充足的食盐才能激发,干货纤维的质感需要足够的油脂进行还原,徽菜流传千年的传统技法和经典菜肴,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也是延续至今的宝贵财富。”安徽华侨饭店原餐饮总监、年近古稀的资深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孙成应认为,只有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创新提升,传统徽菜的发展才能根深叶茂。当代人更加注重健康养生,在绿色营养上多做文章,创新菜品会有更深的生存基础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徽标”

秉承匠心还是统一标准?

急匆匆的跑腿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楼宇商城,车载身背着最令人期待的“美食盲盒”。是家常的一粥一饭?还是大厨掌勺的经典名菜?空气中隐约飘来醉人的味道,让人不觉间口齿已然生津。

美食,是匠心独具的创造。街边小饭馆的家常菜口感可能各有千秋,气派大酒店的特色菜或许有秘制料方。一个厨师一把勺,一千个厨师便有可能做出一千种口味。人们享受美食,也在感受味道的千变万化。

“传统徽菜烹饪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授受、言传身教。‘少许’‘若干’等关于食材和调料的表述,没有固定的标准,全凭独到的感觉,因此同一道菜会有不同的烹饪方法、略微不同的味道。”徽菜大师鲍兴以编辑出版中国菜系里第一部标准化菜谱《中国徽菜标准》而享誉餐饮烹饪界。他认为,徽菜标准化的实质就是要以烹调的整个工艺过程为主线,依营养、卫生、食品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打造全新的徽菜烹饪学,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和成果有机贯彻到菜肴制作中,逐步使烹饪摆脱传统手工操作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最终实现徽菜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生产。

锅仔臭鳜鱼、刀板香野笋、御赐一品锅……去年,歙县黄山徽府源食品有限公司组织徽菜大师,研发推出9种徽味成品菜,采用金属盒包装,消费者在天然气灶上简单加热即可享用。这些菜已通过口味、观感、保质期以及各种理化指标的严格测试,预示着徽菜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

“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让传统美食走向了更为开放的天地。要把徽菜发扬光大,打造成百亿级乃至更大的产业集群,就必须走徽菜工业化道路。”省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龚传胜说,在严格标准之下,打造质量稳定的高品质成品菜,消费者远在天涯海角都能吃到原汁原味的“家乡味道”,“匠心制造”与“工业标准”并不矛盾。(记者 张理想 晋文婧

题图:4月7日,黄山市黟县宏村,天蓝水碧,垂柳翠绿,千年古村春意盎然。

本报通讯员 许家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