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学报告话发展】汇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0-21 07:18:53    责编: 徐文娟

继往开来,乡村振兴建新功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作为十年来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放眼江淮,484万名贫困群众甩掉了贫困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书写了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彻底解决了全省绝对贫困问题,补齐了全面小康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脱贫攻坚征途上,坚持精准施策,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锻造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继承和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继往开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上扎实作为、再建新功。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报告摘要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安徽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粮食生产时,强调要夯实基础、守住红线。这是保面积和产能,端稳中国饭碗的基础。报告还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粮食生产同样要贯彻这些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表示,近年来,安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高位增产稳产,还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围绕小麦、水稻两大口粮作物,构建“单种、单收、单储、单加工”的“按图索粮”生产模式,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安徽落实中央要求,毫不放松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产量实现从700亿斤到800亿斤跨越,连续5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4位。值得一提的是,安徽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不仅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当成“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去抓。安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全国率先出台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意见、考核办法和约谈机制,形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良好局面。在全国5次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安徽全部获优秀等次,2次第一名。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安徽将发展优质专用粮食作为促进种粮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举措,重点围绕小麦、水稻两大口粮作物,构建“单种、单收、单储、单加工”的生产发展模式,每年制作并公开发布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种植电子地图,引导市场主体“按图索粮”,单价平均溢价10%左右,实现优质优价。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形成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大优势区,稻虾综合种养成为农业领域底色最亮的新业态之一。目前全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29万亩,稻虾种养面积和小龙虾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普遍实现“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

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021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3027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较2012年增加1424亿元,增幅达88.8%。发展小麦、稻米、玉米等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粮油类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全力打造“皖美粮油”公共品牌,全省拥有118个“安徽好粮油”产品、40个“中国好粮油”产品。

基层声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汪建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更加美好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令人斗志昂扬,信心倍增,对未来充满着美好、幸福的期待。作为小麦科研工作者,我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继续以提高我省小麦的综合竞争力和种粮农民收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为营养、安全、味美的制品为导向,带领团队重点开展小麦种质资源创制,选育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服务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来安县施官镇种粮大户叶世兵:认真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发展粮食生产的干劲更足了!正在推广的“一种两收再生稻”模式让我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预计今年水稻亩均增收600元左右。下一步,我将重点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通过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多挣钱、得实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报告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安徽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全省上下尽锐出战、冲刺攻坚,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皖”美答卷。全省484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实现了高质量摘帽,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广大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全面增强,贫困地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我省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形成了完备的领导机制;建立“1+20+N”政策体系,构建与脱贫攻坚要求相匹配的投入体系,形成了完备的政策机制;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形成了完备的工作机制;探索“十大创新做法”,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形成了完备的创新机制。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我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今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广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基层声音

省乡村振兴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光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省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强化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下一步,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

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金寨县大湾村曾是个深度贫困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山村完成大蜕变,“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振兴发展路越走越宽。作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和第八批驻村干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继续奋斗,让老百姓的日子像山里的映山红一样越来越红火。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报告摘要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安徽实践

“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分,觉得未来的日子更有奔头了。”10月16日上午,在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村民王帮龙与大伙一起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后激动地说。

王帮龙居住的井楠村,2019年被确定为试点村,采取“农户+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率先启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的盘活利用。几年来,先后盘活利用47户村民宅基地,退出的宅基地及房屋由村集体统一租赁给井楠文旅公司进行改造,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

“自从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给我们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也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大伙都成了受益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王帮龙表示。

近年来,我省突出抓好农村承包地改革,总结天长市、旌德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经验,实施阜阳市颍东区、六安市裕安区、明光市第二批试点。截至去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4225万亩,流转率达5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全省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达13.5万户,300亩以上的达2.06万户。

各地积极探索承包地“三权”实现方式。健全承包地集体所有权有效行使机制,依法赋予农民集体防止和纠正长期撂荒承包地等行为的权利。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与不动产统一登记有序衔接机制。顺应进城落户农民的意愿,探索农户承包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适应规模经营发展的需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办法。

在农村宅基地改革上,2020年,我省确定长丰县、肥西县、淮北市杜集区等18县(市、区)首批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示范,2021年新增广德市、郎溪县、南陵县、含山县、芜湖市繁昌区5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示范。2022年,结合推行“两强一增”行动,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

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改善了农村环境,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1512.4万平方米,闲置住宅1.3万幢,吸纳社会资本35.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9万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3亿元,涉及9.7万户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3.1亿元。

基层声音

滁州市南谯区委副书记陈厚兵:南谯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以实现全域宅改为目标,通过“产业+置业+就业”的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以入股、合作、租赁等方式参与宅基地改革等产业项目,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