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安大简 完善中华文明“历史拼图”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2-03 08:15:35    责编: 武静

安徽大学“安大简”特藏室,研究人员正在查看“安大简”。(资料图片)

安徽大学“安大简”特藏室,研究人员正在查看“安大简”。(资料图片)

导读

2015年初,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入藏安徽大学。八年多来,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潜心整理研究安大简,先后两次发布研究成果。珍贵的古本风貌、先哲智慧,复原出更多的“轴心期”中华文明历史拼图,帮助文化冲击下的今人更深地思考: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处。

《诗经》《论语》……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核心文献,是构筑中华文明大厦的最重要、最厚重的基石,其迄今最早的、在战国时期流传的文本无疑是“国之瑰宝”。其基本面貌与今本有哪些差别?与今本互证、补历史缺失、映文化流变,结出哪些硕果?在安大简研究者的努力下,珍贵的古本风貌、先哲智慧,复原出更多的“轴心期”中华文明历史拼图,帮助今天的人们在文化冲击下更深地思考: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处。

2015年初,一批珍贵竹简入藏安徽大学。经科学检测判断,这批竹简约为2400多年前战国早中期的楚国之物。八年多来,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潜心投入安大简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先后两次发布研究成果,回溯那个思想与文化的原创整理高峰时代,感受先秦文明的灿烂辉煌。

以简为媒

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

“竹简运到安大时,是用塑料薄膜封存的,打开是黑乎乎的一团,远远看去一根根竹简跟荞麦面似的。”安徽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燕笑着说,清理安大简是个细活儿,因为竹简不能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容易氧化、封干,所以要一边往简上轻喷蒸馏水,一边用毛笔清理。力度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下手重了,墨迹可能会被擦掉,下手轻了,污渍处理不掉。

揭剥、清洗、脱色……经过数道工序,安大简恢复了原本的颜色,上面的字迹也“魔术”般清晰地再现于世人面前。一枚枚米黄色的竹片上,墨迹清晰,那些早已湮没、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一被“唤醒”。“太漂亮了,字迹太工整了!”程燕回忆起竹简上的文字忍不住再次慨叹,看到这些竹简时,经常会想象当年孔子是怎么教学生的?当时墓主人或者是抄手,在抄诗经时是如何选择的?以简为媒,今天的研究者仿佛与竹简的主人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经过安大专家初步解读,这批竹简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诗经》、孔子语录和儒家著作、楚史、楚辞以及相术等方面的作品。安大简入藏后,安徽大学立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其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

2019年,《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出版发布,内容为简本《诗经》的初步整理研究成果,专家认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抄写时代最早、存诗数量最多的古本,同时也是未经后代改动过的较原始本子,与以往所见的本子既有诸多不同,也有较多契合。2022年8月,《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问世,内容包括《仲尼曰》和《曹沫之陈》两篇重要文献,其中《仲尼曰》可能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

程燕介绍,虽然安大简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抄本,但其文本价值尤显珍贵,在古书文本流传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颇多。首先,简本的抄写形制有利于我们认识战国时期古书流传的概貌。其次,简本《诗经》文本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保留了很多词汇的早期形态,对于理解古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再者,简本《诗经》的抄写丰富了我们对早期文本中符号、标记的认识。

目前,安大简贮藏在恒温恒湿的文物保护室里,保存情况较好。研究者们给每根竹简都设一个编号,包括残断的,全部整理完共有1167个编号。

“冷门绝学”

以赤诚之心合力耕耘

从早晨8点工作到晚上10点多,是这批研究者们清理安大简的日常。“为了尽快把竹简清理完,我们团队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地工作,吃饭都没有准点。”回忆起清理竹简的经历,程燕表示很难忘,也很珍贵。

“说起研究工作,我特别佩服徐老师,他每天早上一醒就开始思考古文字工作,三点醒就三点开始工作,四点醒就四点工作。”程燕口中的徐老师正是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

徐在国说:“作为古文字研究者,日常的工作状态是研读各类著作。读学术界最新的文章、著作,寻找最新的古文字材料,看看能否发现一些问题,撰写相关的文章。学古文字必须下苦功夫,能坐‘冷板凳’。”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释读安大简,他们根据难点反复琢磨材料,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开拓思路,利用结课后的假期时间研读,分头攻克难点,之后汇总再研读,再将每一册整理报告分享给学界。

“在考释古文时,有些古文字可以与已经出土的文献进行互相对照,有的就要卡字形。比如安大简《诗经》中的‘凿’字,这个字形对应今本《诗经》可以推断是凿字,但是怎么分析它成了一道难题。后来根据上博简等新出的资料,我们再次解读就可以判断它就是凿字。”程燕告诉记者,考释既‘烧脑’,也充满乐趣。随着新材料、新字形的出现,以前的研究可能又有了新的解读,卡壳的问题一个个被解决,会给人带来成就感、自豪感。

“现在我们团队一人负责整理一篇文献,接下来可能推出一些儒家经典,比如孔子与子贡对话。”程燕说。

传承经典

探究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区别于郭店简、清华简和上博简,安大简主要有两个特点。”徐在国告诉记者,从时代来看,安大简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到350年,相当于战国早中期。从内容来看,安大简也区别于其他出土的先秦简,虽然都是古书,但内容不一样,安大简主要内容是《诗经》《仲尼曰》《楚辞》楚史等,尤其是楚史篇幅大,对研究先秦史有重要作用。

先秦时期是中国最为瞩目的文化繁荣时代,一个文字的原创时代。在发现遗存、研究阐释的基础之上,应当传递什么信息,如何传承文化?

对于文化传承,徐在国认为,传统文化传什么?很重要,我们传承的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仁、义、礼、智、信等,是不能丢的。年轻人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能言多行不足,更不能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儒家经典的赓续,以留存至今的文物为纽带跨越时空,在现代生活中传承。

简牍细长,每一枚遍布密密麻麻的文字。言虽简,传递的哲学思想意蕴深厚。安大简《仲尼曰》简1:“仲尼曰:华繁而实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此条简文意谓:花开繁盛而果实多,是天变化的规律;话说的多而做的少,是人为造成的。简文的这句话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孔子是告诫人们,不要只说不做,就像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样。应该“言少而行多”,即踏踏实实做事情。尺寸之间,彰显书法之美。在长约48.5厘米、宽0.6厘米的简片上,古人镌刻细密的文字,笔锋尽显。言虽简,传递的审美风格通达古今。

“安大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研究安大简、发布研究成果,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普及该领域知识,呈现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并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程燕说。

■ 见习记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