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小曲赶大集 传承不停歇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3-23 08:25:34    责编: 刘东伟

2023年3月15日,“老苏赶集”专场演出在凤阳县鼓楼广场举行。通讯员 陈友田 摄

3月15日下午,凤阳县府城镇楼东社区鼓楼广场人头攒动、曲声阵阵,“老苏赶集唱大戏 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场文艺演出在这里举行,悠扬的小曲伴着群众的掌声、欢笑声,久久回荡在广场上空。

“今天是我们团队第五次举办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场文艺演出,每次演出,都有很多人看,效果很好。”凤阳县“老苏赶集”文化志愿服务队队长苏汉领说。

赶集下乡送上“文化大餐”

今年78岁的苏汉领是凤阳县百货大楼退休职工。2012年春天,他在社区广场散步,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老艺人,听老艺人唱戏。小戏唱到精彩处,群众拍手叫好,喝彩声不断。老苏年轻时曾在农村搞过文艺宣传,此情此景,一下子勾起了当年的美好回忆。

一连几天,老苏都在想,许多群众都喜欢民间戏曲,但是会唱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把会唱戏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编排、传承民间小戏,为群众义务演出,一举两得,该有多好啊!

想到就做!他从城里到农村,一个一个找,把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民歌传承人、戏剧爱好者以及退休文化干部等80余人请来,成立了“老苏赶集”文化志愿服务队。演戏需要设备,老苏就背着老伴从退休存折中取出5万多元钱,置办了音响设备、乐器、服装等。排练需要场地,他就跟老伴软磨硬泡,把自家客厅腾出来排练。

从此,每逢周二、周四下午,老苏家里就传出了悠扬的戏曲声。

老苏结合本地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等“凤阳三花”地方特色艺术,组织创编了与民生相关、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节目近20个,如泗州戏《凤阳颂》《婆婆也是妈》、女声独唱《双脚踏上幸福路》、表演唱《春风吹进花鼓乡》以及红歌传唱等。

经过几个月的排练,2012年7月,“老苏赶集”文化志愿服务队首场公益演出在楼东社区广场举办,舞台前围满了群众,精彩的节目赢得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此后,志愿服务队坚持每两个月至少进行1次公益演出,足迹遍及社区、乡村、敬老院等,到目前已演出120多场次,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的公益演出,弘扬了本地传统文化,唱响了新时代美好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13年元旦前,老苏筹备演出时,发现自己的存折不见了。原来,老伴发现他取退休金搞演出的秘密,偷偷藏起了存折。马上就要演出了,没有钱怎么办?在演出前一天,他从两个朋友那儿借了3000多元钱,才顺利完成演出。

回到家,苏汉领找老伴要存折。老伴埋怨说:“用家里的客厅排练,给大家烧水、泡茶,这些事就算了,你还把养老的钱搭进去,说什么也不行!”无奈之下,老苏只好请来了“救兵”,让女儿苏朝花来当说客。

“爸爸做的是公益事情,群众快乐,大家快乐,爸爸也快乐,人到老年,开心最好,花点钱算什么……”女儿的一番话,终于说动了母亲,存折又回到了老苏的手中,义务演出又能继续进行了。

“老苏的精神让我们很受感动,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排练、演出都很有劲,大家觉得现在的生活很有意义!”“老苏赶集”文化志愿服务队队员马文军说。

文艺宣讲传播党的理论

去年,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老苏编排了“喜迎党的二十大”说唱节目,到处传唱。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老苏带领团队又创作了泗州戏《歌唱党的二十大》《婆婆也是妈》等节目,到乡镇、社区开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场演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到十里八乡。

2021年,“老苏赶集”文化志愿服务队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在全县各地进行公益演出,营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喜庆氛围。

每次演出结束,队员们收拾东西离开时,村民们总是恋恋不舍。

有的人听说团队是义务演出,不但没有收入,还要搭钱进去,就围着老苏要给他捐款,但都被老苏拒绝了。“歌唱祖国、歌唱党,是我们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既然是义务演出,我们就不能收费。”苏汉领说。为了表示感谢,村民们自发送锦旗给志愿服务队,锦旗写上“活跃社区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等字样。

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苏汉领带着队员们夜以继日地拟剧目、编剧本、配音乐、选演员。两个月时间,终于创编了一台15个节目的大戏,主题为“老苏赶集唱大戏 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到临淮关镇、殷涧镇、大庙镇东陵村等地演出,唱响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主旋律。

多年来,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党的方针政策专场宣传活动50余场次,受众10000余人次。“最集中的一次专场演出,连续八天时间,奔波八个乡镇、八个美丽乡村,来回行程超过600公里,没有一个队员觉得累。”苏汉领说。

“好人故事”激发崇德向善

2015年6月,苏汉领入选助人为乐“滁州好人”。他在滁州市参加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时,见到了许多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听到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回来后,他就把凤阳本地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事迹编排成一个个小戏剧,仍然采用“老苏赶集”的方式,在城乡巡回演出,让好人故事走进百姓心里。

“用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来宣传好人,能唤起更多人参与到发现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行列中,学好人做好事,好人越学越多,好事越做越多,人人向上,人人向善,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美好。”苏汉领说。

在“老苏赶集”好人曲目中,有泗州戏《不离不弃赵南南》,讲述“中国好人”赵南南与遭遇车祸、高位截瘫的未婚夫不离不弃的感人故事;有河南豫剧《助人为乐潘苗苗》,讲述全国劳动模范、“安徽好人”潘苗苗资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大学生,为边远地区修建道路、桥梁的事迹;有泗州戏《群众利益守护神曹长青》,通过“滁州好人”、律师曹长青巧妙调解一个家庭纠纷,反映他热心守护妇女儿童利益的好品质;还有河南坠子《敬老孝母王善坤》,通过70多岁的大溪河镇村民王善坤精心服侍身患重病的百岁老母的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孝道。

在常年的演出中,“老苏赶集”志愿服务队还利用演出间隙,开展农村、基层业余文艺骨干辅导,将“送文化”变成了“种文化”,造就了一支支扎根城乡基层的宣传文化和文艺演出团队。

(记者 罗 宝 通讯员 陈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