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这为进一步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面对信息化浪潮,我们要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深入挖掘、融合应用生态环境数据,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推动形成绿色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生态环境治理接入数字轨道的重要工具,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生态环境监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要健全生态环境天空地立体化多源监测感知网络体系,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自动监测站、水下机器人、物联网等大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构建起覆盖大气、水、土壤、生态、海洋各类环境要素的多手段综合、响应快速的监测网络。加大对数字传感器设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优化整合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科学规划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着力弥合数字鸿沟。构建高速、稳定的生态环境数据传输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数据安全快速流通的“信息高铁”,确保环境监测数据从传感器端传输到数据中心的高效和准确,提高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存储平台的安全性和扩展性。
完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制度。数字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工具,但若缺乏有效的治理制度,可能导致数据孤岛、标准混乱、监管滞后等问题。完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制度,为系统治理、科学保护、应急响应等提供支撑,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制定涵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和质量控制的全流程标准,推动数据资源在模型训练与治理实践中的高效对接。健全交流共享机制,畅通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互动渠道,集聚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力量和智慧,推动形成网络化、开放性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把数字技术贯通于监测评估、监察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和主体间的协同性,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完善智能监管制度,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形成穿透式管理,避免“监管盲区”,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绿色化。数字技术的本质是让“业务数据化、数据价值化”。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比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采集、加工、处理生产数据,对生产全链条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需求变化精准调控生产管理方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浪费。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插上强有力的智慧中枢。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规范生态产品市场的应用开发,加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以数字技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精准量化,推动生态产品交易数字化,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促进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既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先进经验及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等的宣传推广,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智能+”新模式,鼓励企业积极拓展绿色消费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绿色消费体验,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此外,积极推广线上课堂、智慧医疗、智慧图书馆等数字技术的公共场景应用,在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从技术层面强化了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杨琼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