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转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面对社会领域需求倒逼扩大有效供给的形势,我们必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构建稳定预期,坚定投资信心决心。预期反映了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影响着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当前,部分领域存在政策执行标准不一、项目变更频繁等问题,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要让资本“进得来”“留得下”“赚得到”,首要任务就是稳预期、明规则,不仅要在政策层面提供清晰指引,还要通过机制创新提供兜底保障。应通过建立中长期政策协调平台,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实现“接续而非割裂”,使投资者能够根据可预判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作出战略性决策。此外,应持续推进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动态更新,特别是在养老托育、康养医疗、新基建等新兴领域,鼓励“非禁即入”,探索民营资本参与控股运营的创新模式,让社会资本真正拥有“用武之地”。
完善法规体系,夯实投资法治保障。社会资本是否敢于深耕一线,关键要看制度底座是否坚实。当前,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我国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合作条款、履约机制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缺乏统一权威的法规支撑,成为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瓶颈。亟须加快推动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及修订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持续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对此,我们应聚焦五个方面:一是强化合同的法律效力,防止随意更改或中断合作关系;二是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厘清政府与企业在项目周期各阶段的角色分工;三是为金融创新预留空间,保障项目收益权、资产证券化等合规化操作路径;四是健全争议解决机制,设立统一高效的仲裁与司法接口;五是推动信息透明化,建立覆盖全国的PPP合同备案与披露系统。
加大融资支持,提高投资能力水平。社会资本愿意投,更要“有能力投”。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民营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部分民间投资项目还受到用地、用能等制约。破解这一瓶颈,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加大融资支持。一方面,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丰富社会资本可用的金融工具。比如,支持绿色债券、项目收益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票据等产品落地,打通早期资本通道;鼓励银行试点“投贷联动”升级模式,允许其设立参股子公司,以“股+债+服务”联动方式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建设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工商、税务、知识产权等多元数据,形成全面、动态、可量化的信用画像,助力金融机构“识别风险、放得准、贷得出”。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银税互动”“信易贷”等平台服务效能,推动融资逻辑从“看资产”向“看能力”转变。
聚焦重点领域,扩展投资增长空间。当前,社会资本更倾向于投向可持续、可成长、可退出的项目方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在产业布局上“搭好台”,在机制设计上“设好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转型、智慧城市治理等领域,正在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新蓝海”,应通过场景发布、政策导向、机制开放等手段,引导资本有序流向重点领域。例如,在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应探索“建设—运营—分成”合作模式;在城市更新和TOD项目中,通过让渡部分开发权、物业收益权,引导资本在“公益+市场”双轨中寻求共赢。同时,应推动社会资本向基层下沉,在县域医疗、社区养老、普惠教育等领域开展多元化合作,如通过“技术托管+融资租赁”一体化方式盘活存量资源,实现财政减负与服务增效并举。
强化数字赋能,优化投融资环境。现代投融资环境,离不开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应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资本投资服务平台,打通从项目发布、意向撮合到审批监管的全流程,实现信息一体、服务在线、过程留痕。同时,构建“智能监管”系统,在立项、审批、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实现数据穿透式监管,既可提高监管效率,也可增强投资安全感。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建立履约信用“上链”系统,将合同执行情况全过程记录、共享和追溯,为社会资本树立“守信可见、违约有据”的制度预期。此外,开发适用于社会责任投资的数字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工具,让资本在追求回报的同时,也能清晰衡量绿色、社会、治理层面的综合收益,推动投资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提升。
(■ 戴传利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FX0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