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7-08 06:54:39    责编: 徐文娟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型文化业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驱动下形成的文化创新形态,以创意为核心要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涵盖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区块链应用等领域。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不仅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深刻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加快发展安徽新型文化业态,既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转型、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

活化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新内容。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和发展有赖于文化资源的充分供给。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需要深挖文化资源内核,提炼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形成“传统资源新表达、新兴业态强支撑”的供给格局。一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重点实施“非遗+”复合业态,通过文创产品研发、研学课程设计、沉浸式演艺等全链条开发,推动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解码与现代表达,实现安徽非遗的活态传承。二是打造核心文化IP。聚焦安徽地域文化特色,探索一城一IP战略。例如,黄山聚焦山水资源打造生态文化IP,合肥依托科创优势构建数字之城IP,阜阳深挖管仲文化形成治理主题IP等,形成全域联动的IP发展格局。三是构建“文化+”融合生态圈。促进文化与旅游业、农业、制造业等融合发展,推动业态融合、产业集聚。例如,打造“跟着诗词游安徽”“徽商风云穿越之旅”等沉浸式旅游线路,推动建设田园博物馆、农事研学基地,构建“展示—体验—创新”场景,激活工业文化遗产。

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引擎。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必须努力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要加强政策扶持。完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瞄准文化科技融合关键领域,设立专项资金,强化财政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组合拳”的方式助力新型文化业态蓬勃发展。二要强化科技攻关。围绕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要求,聚焦量子科技、通用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部署实施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更好赋能文化应用场景。聚焦徽菜、茶叶、中医药、白酒、柳编、文房四宝、铁画等重点领域,联动地方实施特色产业科技赋能专项,推动特色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三要打造文化科创平台。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讯飞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文化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加快建设安徽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库、数字文化资产交易系统等,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

重塑文化空间,打造发展新场景。文化空间是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为新型文化业态提供场景支撑。在建设新型文化空间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优化文化空间布局,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其一,优化文化空间规划。立足安徽特色,制定省、市新型文化空间规划体系,将新型文化空间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非遗工坊等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与功能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其二,是丰富文化空间场景。以城市特色文化为内核,改造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强化企业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及文化活动组织形式,提质升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文化艺术赋能商区改造,渲染文化艺术氛围,建设商区新型文化业态空间;将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打造汇集展览、演出、艺术和餐饮等多种业态组合的景区新型文化空间;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策划打造汇聚乡村市集、“村咖”、田园音乐、乡村剧场、乡村博物馆等乡村文化新业态。其三,打造“云端”文化空间。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交互、可体验的数字形态,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共享平台。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发展新效能。在数字时代,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为新型文化业态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应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资源呈现样态与传播方式升级,提高新型文化业态的渗透力、吸引力、影响力。首先,打造传播矩阵,拓宽传播范围。整合全省媒体资源,建设省—市—区三维联动的“1+16+N”传播平台,树立安徽文化传播品牌。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徽派美学”“皖味非遗”等垂类账号,形成全域覆盖、多端联动的传播格局。其次,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体验黏性。运用AI生成技术、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先进科技,突破传统传播手段的空间局限,推出文物活化动画、VR文化纪录片等产品,为观众带来兼具文化性、艺术性和科技性的沉浸式体验。最后,以用户为中心,提高传播实效。利用新兴技术实时感知、分析和预测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为用户提供多元化选择、个性化服务、订单式内容、智能化体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 彭廷廷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本文系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4AH0534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