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特征,强化了文化“三业”的价值功能,明确了文化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
文化“三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推进现代化的“导航器”。文以化人,文化通过产品和服务传递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人文浸润经济,文化让经济拥有更深厚的底蕴。文化与经济的互嵌互融,以文兴业、以文赋能,能够不断提升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创造力、提升发展品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拓展新型劳动对象、创新现代劳动工具,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文化的助推作用还体现在文化不断促进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有效带动区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文化产品服务的创新性供给。
化解社会矛盾的“稳定器”。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重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需求激增,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迫在眉睫,必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文化服务品质化升级、数字化转型,不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文化“三业”能够创造大量创业就业岗位,成为新的“就业蓄水池”,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绿色发展的“净化器”。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支撑点,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文化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美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文化动能。
加快发展文化“三业”这一支柱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探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十五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行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置改革,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模式,推动文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形成以技术、产权、版权、创意、数据为新型要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赋能。据有关部门统计,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9%,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4%。安徽省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2%;2023年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1%,都接近或达到支柱产业标准。未来,文化发展改革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头雁效应”,支持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挂牌上市,着力培育一批文化科技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开展文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实施文化智能制造示范计划。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5G/6G基站、大数据中心、智慧场馆、文化云服务等新基建,促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为经济结构优化添彩。文化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经济产业结构,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都离不开文化价值的引领,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创新优势,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建设,加大文化技术原始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文化产业化。大力推进文房四宝、徽州三雕、铁画柳编、非遗民俗等历史经典产业振兴,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智能穿戴、沉浸旅游、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新业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虚实交互的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利用好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扩大文化对外开放,实现“文化出征”的进阶,发挥国家战略多重叠加优势,推动长三角文化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文化为社会治理减压。中华优秀传统和谐文化是以“和而不同”为内核,既包含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也包括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多元,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安全面临新的重大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文化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着力发展生态文化为美丽中国增色。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提炼中国生态文化内涵和价值,赓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文脉。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要保留城市历史形成和积淀的城市肌理、空间布局、建筑样式、韵味气质和审美风格,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凸显历史文化特色,建设人文地标,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安徽省社科院当代安徽研究所所长 邢军)
(本文系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AHSKD2023D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