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聚焦文化“三业”,文化事业提供资源储备与价值引领;文化产业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创新产品形态、拓展消费场景,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文旅行业作为关联度较高、融合性较强的业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三业”是天然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
创新特质是文化“三业”的内在基因。从基础形态看,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但又相互渗透交融。以文学、艺术、哲学等为代表,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精神生产的创造性。文化“三业”以知识、创意和情感为核心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主导性天然契合。
文化“三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景。AIGC、XR、虚拟人、IP孵化等创新成果,均以文化内容为载体;文生图、图生频、AI配音、数字藏品、元宇宙景区等新形态,多诞生于文化“三业”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孪生、AI文物修复等技术应用,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活化再生。
文化“三业”引领新型消费升级。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VR/AR体验、数字文创、情绪疗愈等新兴消费模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微电影、剧本杀、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的走红,充分证明文化“三业”在市场牵引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双重优势。在数字消费时代,文化产品的消费体验及其社交属性,极易形成价值创造场、流量聚集地和社群认同圈,为生产关系的重构和平台经济的重塑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的产业结构跃迁中,文化“三业”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驱动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化“三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
文化“三业”具有结构性优势。首先,文化“三业”以轻资产为特征,摆脱了对重型设备和大规模厂房的高度依赖,以创意、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为核心驱动力。其次,其知识密集型的特性,聚焦于智力和文化积淀,通过内容创新释放强大动能。再次,文化IP作为文化“三业”的核心资源,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并且通过文化IP的授权与开发,推动文化、旅游、农业、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文化“三业”有效突破了传统产业的增长瓶颈,不再依赖矿产、土地等有限资源的制约,而是转向依靠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流量密码等创新形式。新质生产力中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事业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智慧化、精准化转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制作等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创作方式和生产模式。在历史遗址、自然景观中利用全息投影等新兴技术,增强了游客参与感和代入感,为文旅行业创造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和消费场景。
文化赋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动能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育创新文化以及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其中,制度是创新文化的“硬支撑”。为此,需要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质量、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标准;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需要完善容错机制,对非主观故意的创新失败予以宽容,为创新者“松绑”。教育系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此,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创新故事“破圈出彩”。通过创作影视、游戏、动漫等创新主题作品,讲述科学家、企业家、工匠的创新故事,让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皆可创新”的浓厚氛围。
需求引领技术创新。当前,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从“功能性满足”转向“情感共鸣”“精神价值”与“个性化表达”。因此,文化消费升级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引与内生动力,正成为技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潜能边界。比如,敦煌研究院通过高精度数字建模与XR技术,将千年壁画转化为可交互的3D资源,既提供沉浸式文旅体验,又推动激光扫描、点云处理等技术的精度提升。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内容支撑。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文化领域积累的海量数据、创意人才和知识产权,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为新型生产要素,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生产边界,实现了资源效能的倍增效应。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的建立,将传统文物转化为数字资产,构建了知识网络,打破了时空壁垒,实现了文化普惠的质的飞跃。经验表明,为了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需要探索建立文化数据产权制度,对文物数字化资源、非遗数据库、影视版权素材等分类确权,明确数据采集者、加工者、运营者的权利边界。加强文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安全贯穿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全过程。完善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文化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市场交易,扩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突破、要素创新,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反过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会倒逼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如此,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应用场景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支持,继而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端迈向高端。通过“数字文商旅小程序”,西安大唐不夜城实现服务闭环,运营逻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线上传播”回路,使景区二次消费占比从30%提升至55%,游客满意度达98.6%,资源投入回报率提升30%。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旅行业大发展,需要深化文化市场的“放管服”改革,完善文化产业体制,建立适应文化新业态发展特点的监管机制,从而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增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赋能,打破了文化存储、生产、交易、消费、传播的时空边界。通过构建文化“三业”人才链、生态链、产业链,利用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坚持守正创新,最终推动文化从资源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许心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