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战场和创新高地,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需要切实丰富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增强劳动教育说服力,形成多方有效衔接、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切实提升高校劳动育人实效。
明确劳动教育目标要求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简单感性体验上,而应该是能真正对接到立德树人、学生就业、持续训练的全过程育人。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劳动素养纳入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明确设置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及其价值定位。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设定其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体系应包含劳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深刻领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将之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乃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伟大目标联系起来,帮助理解劳动教育之于成就时代新人和远大理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完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高校应统筹安排德智体美劳各类课程,合理设置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学分学时及其进程进度,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设计,整合多种资源,开展适合大学生年龄、生理乃至专业特点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加强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体认劳动的本真价值,实现劳动教育深度内化,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自律意识及自立自强精神。比如,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校园生活,设立“劳动周”“宿舍文化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食堂帮厨等;结合学科专业设计劳动项目,医学专业的学生到社区进行健康服务、急救技能培训,农学专业的学生到田间劳作、到群众中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公共空间美化等活动。
形成劳动教育多方合力
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的系统性整合。教师综合素质是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高校一方面应实施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理论+实践”双优教师,打造精通业务的专业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聘请校外相关领域人员为兼职教师,拓宽教师队伍人才来源渠道。劳动教育贵在实践,有丰富的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政策,增加财政支持,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基地,促进高校与产业领军企业、地方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高校则积极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合作项目,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劳动育人教育阵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而劳动教育评价则是对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和检验。通过以劳动教育评价检验成果,可以有效地衡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评估他们的劳动技能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能力等。当前,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高校要建立并完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载体、过程、方式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研究与评估,既评价劳动成果,也关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创新性等,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纳入评价核心,避免将劳动教育简化为技能考核。同时,将评估和改进作为一个持续动态循环的过程,不断优化和提升评估管理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评估方法和流程,以适应劳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变化和需要。通过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的目标,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劳动者。( 胡耀东)
(作者单位:皖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