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俄罗斯《龙报》第54期)
来源: 2019-09-26 16:25:31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安徽省家庭农场总数达 10.5 万家 居中国第一

壮大现代农业“领头羊”

“合纵连横”

有力整合上下游资源

“刚联系好无人机飞防队,明天搞最后一次病虫害防治,主要防稻曲病。”近日,在安徽省庐江县,家庭农场主朱中文的 400 多亩水稻还有一个多月就成熟了,“长势很好,粳稻亩产能上 1600 斤”。

从普通庄稼汉到种粮大户再到家庭农场主,朱中文的身份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停变化。

2015 年,朱中文的家庭农场挂牌成立。这一年,他也与稻米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地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品种的稻子”。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他大量应用节药节肥的新技术,搞起机插秧,“主要考虑绿色种植,多产优质稻,把效益搞上去。”朱中文说。

朱中文身上的变迁,正是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截至 2018年,安徽省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 96229 个,较 2013 年增长 10 倍多。截至目前,总量已达10.5 万家,居中国第一位。

“总体看,我省家庭农场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起到了主力军作用。

特别是在近几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钱东方表示。

因地制宜

优化结构对接大市场

正在进行的第三届安徽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上,多位家庭农场主拿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农业项目。“从第一届以种养业为主,到现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说明家庭农场发展的质量在提高。”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早期我们只是搞红薯种植加工,现在把观光体验、研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亳州市润耕天下假日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安徽省家庭农场广泛分布在粮油、果蔬、苗木、茶叶、烟草、药材、畜禽、水产养殖等众多行业,且呈现出由过去单一的扩大规模向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提高单位效益方向转变。在 2017 年以来新评定的 648个省示范家庭农场中,实行农牧、林牧、稻渔等种养结合的有 266 个,占 41%。

在发展方式上,安徽省着重指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功能区规划和优势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稻渔结合、立体种养、林下经济、循环发展等生态种养模式示范。小生产如何对接大市场?安徽省家庭农场主要通过农产品商贩或经纪人模式销售农产品,占比达 68%。有 64% 的家庭农场预先与经销商、农民合作社或者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进行订单生产,从而有效稳定生产和收益预期。

金融支持

促进新型主体做大做强

与一般农户不同,家庭农场的金融需求具有规模化、综合化、特色化金融特点。为此,早在 2013 年安徽省就启动家庭农场直管直贷试点。试点的核心是加大对家庭农场信贷投入,探索金融支持家庭农场的模式,以破除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信贷瓶颈”。

2015 年起,安徽省又整合资金1.28 亿元,在 24 个县(市、区)开展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试点,四年来累计支持家庭农场近万家、发放贷款 20多亿元。特别是今年中央财政加大资金整合,支持安徽省专项发展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资金达 4.3 亿元,三分之一的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将获得扶持。

为推动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 安徽省逐步构建扶持政策框架,2013年在中国率先出台了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配套出台了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指导意见。2017 年,在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中,重点添加了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内容。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

自 2014 年开始,安徽省平均每年评定 300 个省示范家庭农场,并给予财政资金奖补。截至去年底,安徽省各级示范家庭农场11107家,其中省级 1646 家、市级 3413 家、县级 6048 家。适度规模经营的示范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当地小农户发展现实样板。(史力)


政务上云端 办事更便捷

滁州市推出服务“掌中宝”

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网上备案、网上挂号,房屋租赁,生活缴费、交通罚款……近日起,随着“皖事通·慧滁州”APP 正式上线,滁州市企业及群众办理的 18 大类 132 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项将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皖事通·慧滁州”APP 是滁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打造的一款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移动品牌,今年 4月份,该市将原“惠滁州”APP 中43 个服务功能和 11.64 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接入“皖事通”APP,在安徽省率先完成自建移动应用整合接入“皖事通”APP。

滁州市率先推动改版升级,科学规划和创新 APP 的应用功能,完成了“医疗健康”“教育考试”“交通出行”“社会保障”“便民服务”等 18 个功能模块建设,提升平台功能品位,方便群众和企业“查、询、办”。同时,针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服务内容,专门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云端验证,保障使用安全和用户隐私。据滁州市医保局介绍,他们开发上线了“医保查询”“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等模块便民医疗服务,为参保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目 前, 该 市“ 皖 事 通· 慧 滁州”APP 累计注册用户数 58 万;已整合滁州市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25 个移动平台,为滁州市民提供 18大类 132 项“一站式”服务功能。

“皖事通·慧滁州”APP 正式上线,标志着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化“互联网 + 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取得了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动动手指就能把事情办好,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的目标。下一步,滁州市将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加快部门业务系统和移动终端整合,实现“多端合一、一端畅行”,推出一批更加贴心便捷的服务,让数据服务生活、服务群众。(罗宝)


安徽选手在俄斩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

近日,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举行,来自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徽选手郑权斩获建筑石雕项目金牌,这是安徽省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在该项目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设比赛项目 56 个,中国派出 65 名选手参加所有项目的角逐,勇夺 16 枚金牌、14 枚银牌、5 枚铜牌和 17 个优胜奖,团体总分位列第一。其中,来自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郑权夺得建筑石雕项目金牌,来自黄山学院学生严迪、温康、李军,分别获得园艺、油漆与装饰两个项目优胜奖。

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一届,是迄今全球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在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上,上海市作为 2021 年第 46 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举办地,接过世界技能组织会旗,标志着世赛进入中国时间、上海时刻。(吴江海)


建设“生态福地”践行绿色发展

伴随着新中国昂首前进的步伐,马鞍山市正上演着一场从“因钢立市”到“生态福地”的绿色嬗变。

进入 21 世纪后,马鞍山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攻坚:2002 年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2006 年被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18 年提出把马鞍山市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2019 年,马鞍山市长江沿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优美的滨江绿色风景线款款走来……

对 6300 千米的“母亲河”长江来说,在马鞍山市区段留下了 23 千米的黄金岸线。

2002 年,马鞍山市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节能降耗、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十大“创模”工程。2006 年 1 月,马鞍山市成功跻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9 年,马鞍山市大力推进长江东岸综合整治。

对于长江东岸综合整治,马鞍山市有着更长远的考究。“打造‘一轴、五区’的空间结构,让百姓享受更大整治成果。”沿江整治不是简单修复,而是按照“环境、生态、景观、防洪”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以塑造良好的沿江生态景观为核心,运用大地景观手法,融入城市人文记忆,因地制宜展现本土特色。

如今的长江东岸,江水荡漾、风景宜人,马鞍山市用实实在在的治理行动将“临江观美景”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面对人民群众的高期待、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马鞍山市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在 4049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奏响了生态保护最强音。

几年来,马鞍山市共设立河(湖)长 2196 名、布设河(湖)长公示牌2196 块,从区域到流域、从大江到小河、从湖泊到水库,实现了全覆盖。

作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马鞍山市还在治理黑臭水体过程中突出抓好排水许可、综合执法等“六项机制”,真正实现联防联控、长治久清的目标。(况安轩)

    相关新闻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5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