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603期)
来源: 2019-12-05 16:02:09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京港高铁商合段、郑阜高铁 12 月 1 日通车

安徽省实现高铁全覆盖

12 月 1 日,京港高铁商丘至合肥段、郑州至阜阳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阜阳、亳州两市从此迈入“高铁时代”,安徽省 16 个省辖市实现高铁全覆盖。阜阳市形成了“高铁 + 普铁”综合性大型铁路枢纽格局,实现了市域高铁“全覆盖”。阜阳市正以强劲的动力为驱动,迈向新型产业崛起、 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未来。

按照高铁线网规划,阜阳市未来是国家高铁干线京港台高铁的重要节点站,京港台、郑阜高铁及阜蚌、徐阜城际铁路等七个方向的高铁线路在此汇聚,形成“米”字型线网结构,阜阳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格局更加凸显。

来到高铁阜阳西站,场站外立面的“门”式构图令人眼前一亮;宽敞明亮的候车厅内,音响系统、LED 显示屏、人脸识别检票闸机、安检仪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向外眺望,密集的轨道从远处伸向脚下……

阜阳西站是商合杭高铁北段与郑阜高铁交会处。两条高铁开通后,阜阳市与省会合肥市之间的通达时间将大幅缩短,形成合肥市、郑州市 1 小时出行圈,南京市、武汉市2 小时交通圈,上海市、北京市 3小时交通圈。

商合杭、郑阜高铁设计时速350 公里,可以运行新一代标准动车组。阜阳市同步建设 5 座高铁站,这在中国都不多见。其中,阜阳西站是沿线新建规模最大的车站,也是安徽省建设规模仅次于合肥南站的第二大高铁站。

阜阳不仅要有高铁、高铁站,更要成为高铁枢纽。未来,随着规划的多个方向高铁建设、运营,阜阳市将形成“米”字型高铁线网结构,成为中原乃至西北地区进入华东地区的重要高铁枢纽。

高铁开通的消息,正在阜阳城乡激起阵阵涟漪,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位于界首市的安徽省嘉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忙着调试实验室设备,等高铁开通后,让合作院校的专家们到公司来开展新材料研发。“以前公司和高校合作,主要是我们去学校取得技术,然后回公司转化,交通不方便,而且成本特别高。”嘉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磊说,高铁开通带来人才交流便利,也为公司发展带来新机遇。“现在高校的科研人员可以直接来公司进行研发,不仅节省成本,而且更契合公司发展需要。”

高铁诠释的高速度,更是区域腾飞的翅膀。阜阳市处于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交叉区域,在区位、交通、商贸、物流及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商合杭、郑阜高铁的开通,将进一步提升阜阳区位的重要性,让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

“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将对阜阳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此,安徽省副省长、阜阳市委书记杨光荣概括为四大机遇:带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崭新动能,拉近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畅通了各类高端人才的引入渠道,提供了促进思想解放的强大推力。

目光敏锐的客商,早已嗅到高铁时代的商机,提前踏上这块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近日,由上市企业上海中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包括世界 500 强企业中铁十九局集团、星巴克公司、丰树集团,世界品牌 500 强企业迪卡侬集团等在内的中外企业代表团来阜考察,表达出了投资阜阳市的浓厚兴趣。同时,沪苏浙农产品加工企业呈现加速入驻阜阳市的趋势,正大集团、复星集团、江苏永鸿、红太阳等已决定在阜阳市投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和阜阳高铁全覆盖,是促成这些企业在阜投资的重要因素。

面对高铁全覆盖的历史机遇,阜阳市正在砥砺奋进、乘势前行。(冯启俊)

安徽省工业数字化中国领先

【本报讯】日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白皮书》,全国各省市“工业数字化”平均指数为 34.1,安徽省以 44.48 位列中国第一。安徽省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服务和决策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各地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技术改造,“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点”上深入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线”上开展生产线和车间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面”上打造智能工厂,促进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培育打造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实施“皖企登云”行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创新,推动工业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

前三季度,安徽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 12%,推广应用工业机器 人 3900 台。 截 至 10 月 底, 安徽省已累计实现 4500 余家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吴量亮)


马鞍山市“环保管家”入驻工业园区

【本报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工业园区“环保管家”进驻动员会暨现场工作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日前,马鞍山市先试先行,在安徽省范围内最先以政府名义推动实施制定“环保管家”试点方案,由“环保管家”从专业角度为工业园区、重点企业“把脉问诊”,实现高效精准治污。这标志着“环保管家”正式进驻工业园区。

马鞍山市在经开区、慈湖高新区 2 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推行工业园区“环保管家”服务模式,试点时间为一年。此次进驻园区主要服务于园区及园区内企业,并根据企业意愿提供环境管理相关定制服务等。

“作为环保重点监控企业,我 们 一 直 感 到 环 保 监 管 压 力 很大。”在动员会上,安徽金星钛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峰坦言,企业在生产及运输过程中污染物种类较多,在企业整改的过程中一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对于环保专业知识的诉求如饥似渴。“环保管家”的到来,为企业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据了解,“环保管家”进驻园区后,将对园区内企业逐一“体检”,梳理出园区内所有企业的基本信息、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涉及环境风险物质和数量等信息,完成园区内入驻企业“一企一档”与问题企业整改“一企一策”。并针对企业“环保体检”中搜集到的风险源位置信息,制作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源、风险源分布图,通过环保管家云平台,对园区内的环保大数据实现动态监控。

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陶昆表示:“马鞍山市推动实施园区环保管家服务试点,就是要突出对企业环境治理的主动服务,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形成更高效的良性运作机制,进一步破解环境管理难题,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一年的试点工作结束后,会将环保管家服务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助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刘挺 徐丹丹 安青)


宿州市再添6个“安徽工业精品”

【 本 报 讯】 近 日, 记 者 从安 徽 宿 州 市 经 信 局 获 悉, 根 据《“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 要 求,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组织开展了 2019 年度“安徽工业精品”遴选,经企业申报、各市及直管县推荐、专家遴选、审核等程序,确定 109 个产品为 2019 年度“安徽工业精品”。宿州市 6 家企业的 6 个产品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宿州市共培育了 21 个“安徽工业精品”。

“安徽工业精品”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质量水平优、用户美誉度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宿州市此次获得 2019 年度“安徽工业精品”的工业产品分别是达铭实业(宿州)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穿戴心电监测仪、宿州市科鸣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 2BM-7/4 型免耕施肥播种机、安徽泗州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的 HT-1804F 型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灵璧县飞松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 5H-36 环保低温循环式谷物 干 燥 机、 安 徽 新 虹 纺 织 有 限公司的多功能抗菌纱线、安徽省宿州市龙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2BMFJ-6 茬地免耕覆秸精密播种机。

此次宿州市再添 6 个“安徽工业精品”,工业企业品牌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宿州市将引导企业继续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地方和行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欧雪)


前三季安徽创新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本报讯】安徽省统计局新近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创新发展指数显示,今年以来,安徽省创新发展总指数为 106.6,较去年同期稳步提升,显示出全省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持续提升。

安徽省统计局介绍,创新发展 指 数 是 为 客 观 反 映 全 省 创 新发 展 进 程 和 能 力 而 编 制 的 指 标体 系, 各 项 指 标 均 以 上 年 同 期为 100 进行对比,由环境、投入、产 出 三 个 领 域 指 数 构 成。 今 年前 三 季 度, 安 徽 省 创 新 环 境、创 新 投 入、 创 新 产 出 指 数 均 高于 100。

创 新 产 出 指 数 最 高, 达 到112.5,对安徽省创新发展指数提升的贡献率超过 60%。其中,技术合同交易指数 141.9,每万人发明专利指数 121.0,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数 108.0,显示出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断显现。

安 徽 省 创 新 环 境 指 数 为103.1, 拉 动 全 省 创 新 发 展 指 数增长 1 个百分点,对全省创新发展总指数增长贡献率为 15.9%,其 中, 企 业 中 高 级 人 才 指 数105.9, 企 业 创 新 活 跃 度 指 数102.9,研发人员指数为 100.6。这一指标充分显示出创新人才加速积聚态势。

创新投入指数为 104.1,拉动全省指数增长 1.4 个百分点,对全省创新发展总指数增长贡献率为20.6%,其中,人均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财政科技投入等分项指数均高于去年同期。(胡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