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美国《侨报》第686期)
来源: 2020-06-12 15:42:43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淮南八公山激活“美丽经济”

在景色秀美的八公山探寻文化底蕴,在五彩斑斓的花海欣赏美丽画卷,在森林深处“天然氧吧”呼吸清新空气,在环境宜人的美丽乡村体验采摘乐趣,在轻松休闲的娱乐项目中放飞快乐心情……如今,走进淮南市八公山区游览,其旅游产业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更胜往昔。

近年来,八公山区深挖文旅资源,串联特色乡村,打造“八公山”品牌,“文化 + 旅游”相融相盛,“美丽经济”蓬勃发展、花开四季。

“四季花海”

扮靓“八公仙境”

“到八公山赏花拍美照去!”今年 2 月 28 日,淮南市八公山风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恢复开园。春季盛花期以来,景区内芝樱园、郁金香园、牡丹园、玫瑰园、百合园、八仙花园等相继绽放,一片片姹紫嫣红的花海刷爆了人们朋友圈,这里也成为景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淮南市民及外地游客前来赏花、野餐、游玩。

“为了更好地塑品牌聚人气,我们景区近年来吸引投资 1.2 亿元,全力打造‘四季花海’项目。”八公山风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实施以来,目前已种植 3 万余株百合、8000 余株牡丹、10 万余株玫瑰、10万余株芝樱、22 万余株郁金香、16万余株八仙花。下一步,还将计划增加八仙花种植,建设锦鲤园区,让八公山景区“草木皆花、四季如锦”。

一村一特色

“串联”全域旅游

“憨豆乐园”景点是淮南市八公山风景区附近的山王镇南塘村集体投资打造的旅游景点,目前已完成美食广场、停车场、儿童滑草场、观赏动物园等项目建设,仅今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近千人次,门票收入达到 1.5 万元。“我们南塘村紧邻八公山风景区,这两年投资建设以亲子为主的憨豆乐园,打造互动亲子、农业体验等一站式服务乡村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村游玩。”南塘村负责人介绍。

为了让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更加璀璨夺目,八公山区指导景区周边村深入挖掘八公山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族村寨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景区旅游度假体系,使这些依山傍水的村落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月份以来,我们村大棚里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城内游客,‘五一’迎来了游客采摘高峰期,眼下杏树、桃树、板栗都陆续成熟,预计又能迎来一个小高峰。”闪冲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村将民宿、经果林、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民俗文化体验馆、休闲观光步道、乐涧套旅游风情带等项目串联在一起,打造集田园休闲与生态度假的乡村文旅度假胜地。

文旅融合迎来

“八公山”旅游升级“

博物馆前樱花、梨花飞落如雪舞,忘情谷旁郁金香含苞待放,石林丛中孩子们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我则是更关注八公山的人文之美。《淮南子》、淮南王、24 节气一一解读 ;学成语,穿碑林 ;仿禽戏,比招势,兴致盎然。”这是一位游客 3 月游览八公山后写下的游记,并刊载于景区微信公众号平台。而这样的美文共赏,也是八公山风景区常年推出的文化互动活动之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淮南市八公山区注重用文化点睛全域旅游,把文化灵魂深深植入游、购、娱、吃、住、行等旅游产业各个环节,凸显地域风采,打造特色品牌。制作八公山风景区邮票、24 节气明信片 ;邀请书画家、美院学生前来写生、创作,共绘名山美景 ;组织研学团队前来研学旅行,感受楚风汉韵,探访豆腐故乡……魅力“八公山”已经成为集“吃、住、行、玩”为一体的好去处,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何婷婷)


郑蒲港-舟山首条江海直达航线开通

【侨报讯】近日,舟山良海粮油有限公司首批 4200 吨散装豆粕自老塘山四期码头直航至马鞍山郑蒲港,标志着郑蒲港首条豆粕江海直达新航线正式开通。

安徽省港航集团依托郑蒲港和马鞍山港口集团所属中心港、慈湖港打造集装箱江海直达枢纽港、江海联运大宗散杂货分拨中心,加速发展港口物流业和临港经济,规划将马鞍山港逐步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集疏运畅通、配套完善、运营高效的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

舟山市政府、安徽省港航集团、浙江海港集团三方签订《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加强江海联运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此次物流创新合作为纽带,持续对接沿江港口企业、货主。4 月 14日,安徽郑蒲港务有限公司与舟山良海粮油有限公司在豆粕运输、包装、中转等领域达成全面合作,共同做大粮油产业链。

郑蒲港是安徽省江北最接近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万吨级深水良港,是安徽省港航集团打造江海联运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紧邻的马鞍山长江大桥、北沿江铁路、沪武高速、天潜高速陆续投入使用,郑蒲港便利的集疏运条件进一步凸显。

此次开通的江海直达航线,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从舟山直达郑蒲港运输时长不到 48 小时,中间环节减少带来了成本的大幅降低,更解决了豆粕极易霉变的货损问题,产品质量也得到保障。

下一步,双方将加快推进豆粕江海直达运输常态化,并全力拓展安徽、河南等地市场。同时,进一步深化合作,以郑蒲港为基点,依托其便利的集疏运条件,共同打造集运输、仓储、包装于一体的豆粕分销中心。据初步测算,今年郑蒲 - 舟山“江海直达”运输模式吞吐量有望突破 10 万吨,并以此为基础推进更多货种开展“江海直达”。(丁刘彬)


阜阳市西湖新区开启“焕颜”新模式

【侨报讯】近日,《阜阳西湖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及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初步划定了西湖新区起步区 20.56 平方公里和启动区3.92 平方公里范围,初步确定了起步区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规划结构和启动区的目标定位、功能结构、布局配套等。

2018 年,《阜阳市西湖新区总体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出炉,明确将西湖新区打造成“诗画颍西湖,魅力生态城”,实现颍州西湖风景区和西湖新城连片联动发展。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转型期的动能转换,提升城市能级,着力建设绿色、创新、共享、友好的生态宜居综合城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阜阳市西湖新区《规划》在西湖新区大生态蓝绿廊道构建的基础上,整合概念规划、铁空经济区规划中明确的产业门类,明确了起步区临空、文旅、科教、大健康四大产业方向,划定了西湖新区起步区20.56 平方公里和启动区 3.92 平方公里范围。

起步区打造阜阳市向西拓展重要功能区、人居样本,启动区打造现代化科教创新、生态宜居城区。《规划》提出,起步区构建“一心”(西湖新区城市综合服务核心)“一链”(西湖特色小镇链)“三轴”(南北向的人民河城市发展轴和东西向的阜临路城市发展轴、西湖大道城市发展轴)“四绿廊”(南北向的人民河、永丰河生态绿廊和东西向的阜临河、迎宾河生态绿廊)空间结构,形成风貌体系,构筑城市形象。

起步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6.39 平方公里,按照职住均衡的原则,发展相关产业,完善公共服务,构建宜居便捷的 15 分钟生活圈,打造阜阳向西拓展重要功能区、高质量滨水生态宜居典范、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共享友好绿色样板,为人们提供集工作、生活、娱乐、学习、创造于一体的人居样本。

在起步区中,启动区以阜阳信息工程学院新校址建设及其配套为抓手优先启动。

启动区城市建设用地约 3.46平方公里,容纳常住人口 2.3 万人,形成“两心”(生态核心、服务核心)“两轴”(城市功能联系轴、片区创新发展轴)“三片区”(绿色创新产业区、职教片区及宜居生活区)和“绿廊环抱”(人民河、阜临河、迎宾河、紫阳河、窦棚河等 5 条生态绿廊环抱)的功能结构,承担西湖新区起步区科技创新和教育科研类产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规划片区,总体打造现代化的科教创新、生态宜居城区,展现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形象。(徐风光)


芜湖市开挖“皖江第一隧”

【侨报讯】数十台挖掘机在江北挥动巨铲,“皖江第一隧”——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工程江北工作井深基坑开挖。这标志着八百里皖江上的第一条过江隧道正式启动施工,也意味着芜湖市第 4 条过江通道正式动工。

“这条过江隧道是目前同类项目中难度最大的,盾构(掘进机在掘进同时铺设隧道支撑性管片)长度达 4 公里,其中基岩段 1.8 公里,岩石强度极高,对施工提出很多挑战。”中铁十四局芜湖长江隧道指挥部指挥长李东升表示,作为安徽省首条过江隧道,工程采用盾构和明挖施工,两台盾构机自江北向江南同向掘进。江北工作井长达 522.6米,最大挖土深度达 27 米,它的开挖将为下一步隧道盾构掘进奠定基础,力争年底实现盾构始发。隧道建成后将极大增强城市过江能力,给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建设发展带来新机遇。

据悉,芜湖城南过江隧道位于长江皖江段大拐弯处,北连鸠江区二坝镇纬一路,下穿长江,南接弋江区大工山路。项目总投资 54 亿元,工程设计为城市快速通道,线路全长 5.96km,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km/h,总工期 60 个月。

随着城南过江隧道的动工,目前,芜湖市已经通车的和在建的过江通道共有 4 条,分别是芜湖长江大桥、芜湖长江二桥、芜湖长江三桥以及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 局 规 划(2020—2035 年)》,芜 湖市共计规划建设 9 条过江通道,届时大江两岸的往来,将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汤荣汛)


马鞍山市高新企业“掘金”节能环保产业

【侨报讯】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在马鞍山市,也有这么一群节能环保企业“行动者”,他们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掘金”节能环保产业,以科技力量推动环境治理,“水陆空”三位一体为马鞍山市“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贡献科技力量。据统计,截至 2019 年底,马鞍山市节能环保领域高新技术企业70 余家,总产值近 120 亿元。

在马鞍山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中,涉足节能环保,做“水”文章,将污水变为企业发展“宝水”的企业有不少,安徽黄河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家2007 年成立的民营企业,是专业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系统环境服务商。目前,在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拥有 8 项发明专利、47 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于 2016 年 4 月份成功挂牌新三板。

在马鞍山市东湖公园,有一个藏身公园一角的绿色集装箱,就是该公司的产品——安科曼 MBR 反应器。“我们的产品通过活水循环、曝气复氧、原位水质净化、原位膜净化、底质改良菌投放、水生植物和动物恢复、水生态系统构建等河道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提升河道水质和水生态景观效果。”安徽黄河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何婷介绍,目前,该产品已销售 17台套,实现产值 4000 多万元。

科技战“疫”,水处理环保企业当仁不让。马鞍山市华骐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率先扛起大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凭借多年形成的研发储备,华骐环保围绕“疫情医疗废水废气病毒控制”等不同领域,立项数十个科研项目。“定点收治医院、方舱医院废水是风险水平极高的潜在二次污染源,具有重大人群暴露风险和次生健康风险。”华骐环保董事长王健介绍,该公司研发的医疗废水生物强化反应设备日处理医疗废水达 200 吨,为湖北黄石抗击疫情提供了“科技利器”。(杨正文 戴婷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