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629期)
来源: 2020-08-07 17:57:09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合肥高新区经济指标恢复性增长

多项经济指标居合肥市四大开发区之首

日前,合肥高新区召开 2020 年中工作总结会。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 年上半年,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恢复性增长,GDP 总量及增速等多项指标位居合肥市四大开发区第一。GDP 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均实现负转正。

“新基建”助力

固定资产投资负转正

今年以来,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合肥高新区深入贯彻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全区经济稳步回升,新业态新模式表现活跃,经济内生动力持续集聚,呈现较强的回稳向好态势。

统计显示,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恢复性增长,其中 GDP 总量及增速、战新产业产值增速、社消零总量及增速、公共财政收入总量、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及增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位居合肥市四大开发区第一。

其中,上半年,合肥高新区GDP 同比增长 3.4%,实现负转正,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 12.6%,较一季度提高19.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二产同比增长 5.6%,三产同比持平,分别较一季度提高 12.5、6.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均实现正增长。

另外,合肥高新区上半年工业生产迅速回升。一季度,工业生产遭受疫情短期严重冲击,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3.1%,但随着工业经济加快恢复,上半年增速达到 4.9%,较一季度提高 8.0 个百分点。

此外,合肥高新区项目投资逆 势 增 长。6 月 份, 全 区固 定 资产投资完成 50.9 亿元,同比增长176.1%,较上月增加 25.7 亿元,环比增长 101.9%。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负转正,增速达4.6%,较一季度提高 12.7 个百分点,新基建项目贡献突出。1~6 月,新基建项目共入库 5 个,总投资 61.5亿元,完成投资 23.0 亿元,占全区投资比重达 16.2%,拉动全区投资增速 12.8 个百分点,是上半年投资由负转正的关键因素。

光伏新能源逆势上扬

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重点产业运行方面,合肥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累计产值增长4.6%,6 月 当 月 产 值 35.9 亿 元,增长 4.8%。光伏新能源产业增长强 劲, 增 速 22.4%, 高 于 去 年 同期 13.2 个百分点,6 月当月产值30.9 亿元,增长 19.9%。汽车及配套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长安汽车增长 279.7% 带动下,增速达101.0%,高于去年同期 104.8 个百分点,6 月当月产值 23.9 亿元,增长 104.2%。

产业发展离不开新兴产业引领转型。上半年,合肥高新区战新产业产值增长 6.9%,较一季度提高16.7 个百分点。战新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达 68.5%,较一季度提高 4.1个百分点。

此外,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持续发力。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 9.3% 转为增长 6.6%。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 3.7%,高于全区规上服务业营收 27.3 个百分点,占全区规上服务业比重达 67.5%,较一季度提高 7.0 个百分点。线上经济同样蓬勃发展。上半年,合肥高新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33.1 亿元,增长 32.9%,占限上零售额比重达34.1%,同比提高 6.1 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彰显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经济动能加快转换

新经济贡献值超七成

合肥高新区经济贸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以移动互联网、5G、新基建为代表的新经济,为高新区疫情后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强大动能。据了解,新经济贡献了全区 70% 以上工业产值,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新经济产业形态不断壮大。

新经济应用场景稳步建设。“经济大脑”场景,建成区域经济监测分析平台;未来教育场景,在公办中小学搭建智慧课堂,全区建设完成率已达 82.3%;智慧城市场景,已基本完成智慧环保、智慧停车应用示范,完成区内 4 个回迁安置小区平安小区试点建设。新经济领域核心技术也在持续突破,如:科大讯飞在手势识别、多通道语音分离和识别等人工智能核心赛事上再次斩获 5 项世界冠军。

下半年,合肥高新区将努力实现发展速度有进、新动能培育有进、质量效益有进、结构优化有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刘忠玉)


滁州市将建 23 项公共卫生重点项目

日前,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暨安徽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滁州分会场活动在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项目现场举行。

据介绍,2020 年至 2021 年,滁州市已开工和计划开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应急救治能力综合楼、明光市中医院扩建、定远县妇幼保健院新区、滁州市一院市二院扩建等 23项重点公共卫生项目,总投资达73.31 亿元,分布在 8 个县(市、区),涉及妇幼健康、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中医药传承、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筑牢全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对于提升滁州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协同打造健康长三角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次开工建设的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项目位于汊河镇汊河新城,总建筑面积 33187.46 平方米,设置床位 450 张。

近年来,滁州市全力推进“健康滁州”建设,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综合考核连续三年居安徽省前列,成功获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市。下一步,将精准施策补短板,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问题和不足,大力实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五大工程,全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进一步筑牢全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罗孝海 李文刚)


繁昌县发现“金氏繁昌上猿”化石

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芜湖市繁昌的古动物化石中,发现一个1800 万 ~1700 万年前的上猿超科新属种,命名为“金氏繁昌上猿”。

金氏繁昌上猿的发现,证明东亚地区是上猿超科重要的早期演化中心。这一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人类进化杂志》发表。

据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张颖奇研究员介绍说,金氏繁昌上猿种名,献给中科院古脊椎所金昌柱研究员,以纪念他发现新属种化石以及对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研究工作所作的贡献。

这次研究新发现的金氏繁昌上猿化石材料包括 108 颗游离牙齿,除下侧门齿外,涵盖上下齿列中所有齿种。伴生的啮齿类化石表明,含金氏繁昌上猿的裂隙堆积年代属早中新世晚期。

上猿超科属于已经绝灭且没有现生代表的干狭鼻猴类的一个分支,也是在人猿超科和猴超科发生分化之前的一个分支。基于目前的化石证据,上猿超科是最早走出非洲进入欧亚的狭鼻猴类类群。繁昌上猿的发现,证明东亚地区是上猿超科重要的早期演化中心。

繁昌人字洞遗址是距今 200 万~260 万年已发现亚洲地区最古老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自 1998 年 5 月发现以来,先后经过 7 次正式发掘,发掘深度 8.5 米。 (夏成俊)


郑蒲港新区志愿者联合会成立

近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志愿 者 联 合 会 经 民 政 部 门 审 核 登记,在中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成功。

郑蒲港新区志愿者联合会是由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愿组成的联合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在新区文明委指导下开展工作。联合会的宗旨是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近年来,郑蒲港新区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内容日益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郑蒲港新区志愿者联合会的成立,有助于促进新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进一步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郑蒲港新区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当日,即发布防汛抗洪志愿服务活动,这项活动是联合会的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郑蒲港新区文明办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防汛抗洪志愿活动,为守护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彦飞 丁刘彬)


美丽庭院入画来

“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唐诗中对乡村、农家的咏叹,道出了古往今来每个人心中的田园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户户庭院改头换面,一个个村庄华丽转身,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房前就是洁美田园,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站在自家的小院里,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卅埠村村民喻传菊心里很是满意。这里平时只有她和老伴丁成堂居住,早年间,夫妻俩为了孩子教育,省吃俭用,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如今两个孩子成家立业,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夫妻俩干脆将老房翻新,改造成了一个生态宜居的农家庭院。

趁着闲暇时光,喻传菊将家中仔细收拾了一番,在院子里种上花花草草。盛夏时节,环顾喻传菊的家,窗明几净,绿树成荫,鲜花绿植错落有致,一派生机盎然。“以前家里条件差、卫生差,现在可不一样了,卫生打扫利落了,心情也舒畅,我们家还是村里的‘美丽庭院’。”

和喻传菊家一样,巢湖市黄麓镇昶方村董翠华的家也是远近闻名的“花园庭院”。早年董翠华和丈夫在巢湖工作,村里的老房子一直由老人居住。近年来,昶方村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要求,开展人居环境改造,使得这座有着600 多年历史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小桥流水、亭台轩榭的江南水乡特色,也有艺术彩绘、农俗文化等田园乡村风情。

这样的美丽乡村,吸引着董翠华和家人“常回家看看”。2018 年,董翠华特意回村将老屋翻新,又在庭院里陆续种上了90多种鲜花绿植。门前是镂空窗格,门头是“吉祥小院”,屋内是各色家电,传统与现代融合,一家人在小院里过上了惬意又舒适的生活。

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家家户户便串起了美丽乡村。如今的田园乡村,四季有花,全年常绿;农家小院,窗明几净;村里村外,文明成风。这里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成就、新作为。(卫晓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