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俄罗斯《龙报》第107期)
来源: 2021-01-21 16:02:57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马鞍山经开区聚焦产业升级突破 部署四大行动

工业总产值三年迈上“千亿级”

日前,《马鞍山经开区千亿级园 区 三 年(2021-2023 年) 行 动 计划》正式出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马鞍山经开区将积极抢抓机遇,以“产业升级突破”为抓手,围绕“3+2+1+N”产业体系,重点实施四大行动,奋力打造创新、智慧、绿色、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园区,到2023 年实现总产值突破千亿,在马鞍山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和“主力军”。

做大做强 三年迈上“千亿级”

作为马鞍山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挖开第一锹土始,支撑、驱动马鞍山经济发展的使命,便已深深烙进这片土地的DNA 里。

只有不断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才能用“硬实力”稳住城市经济增长“底盘”。根据《行动计划》,未来三年,马鞍山经开区将围绕“3+2+1+N”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聚力发展绿色食品、新能源及汽车两大产业集群,做优轨道交通装备战新基地,协同推进电子信息、大健康等其他优势关联产业,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奋力打造创新、智慧、绿色、和谐的现代化新型园区。

按照计划,2023 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 9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70 家;同时,构建完善“3+2+1+N”产业体系,各产业产值均超百亿。

在创新能力目标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3 年,入驻企业年度研发投入占开发区 GDP 比重提高到 4% 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 60%,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达到 50 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120 家以上。

聚焦产业 四大行动齐发力

聚焦“千亿级园区”目标,围绕“3+2+1+N”产业体系,马鞍山经开区将强力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壮大产业集群、重大项目突破和企业转型发展四大行动,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突破,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产业提档升级行动中,马鞍山经开区将“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做强”节能环保产业、“做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让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昂起龙头”。同时,按照“培龙头企业—引进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实施壮大产业集群行动,通过自身培育、外引内联,引导一批能带动产业升级、起主导作用的轨道交通、绿色食品、新能源及汽车产业项目和企业落户,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升级,项目引领。园区将实施重大项目突破行动,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同时,实施企业转型发展行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上市等方式,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能力;全面推行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全覆盖,鼓励中小微企业联合重组,大力挖掘和培育一批制造业冠军企业。

规模更大、质量更优、创新更强。马鞍山经开区还将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产业、智慧园区建设。同时,强化人才招引,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高层次团队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吸引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刘挺 张效彬)


蚌埠市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等5 项重要考古发现。蚌埠禹会村遗址发现并确认一座龙山文化城址,为迄今考古发现的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实物资料。

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 年 至 4100 年, 整 体 规 模 超 过18 万平方米。现存东、北两段城墙,长 300 米至 600 米,以往发现的“祭祀台基”应是城址东城墙的一部分。城墙均堆筑而成,仅存城墙基础,宽 18 米至 25 米,城墙内外分别挖有壕沟。城址内分布有密集的人类生活遗存,外围还发现有大量龙山文化遗迹。城垣及内外壕沟环绕的城址结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外壕浅而平缓,内壕深而狭窄,推测不仅与堆筑城墙的取土行为有关,还应该是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的体现。

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涂山南麓,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考古发现双墩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遗址规模达到 200 万平方米。 (张理想)


滁州市专项治理建筑工地扬尘

日前,滁州市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成立建筑工地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组,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打造“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进一步推进建筑工地扬尘治理。

滁州市成立建筑工地大气污染防治三大网格组,启动全覆盖排查整治、全天候盯防监控、全方位督察销号“三全”工作机制,建立好底数台账、重点台账、问题台账“三个台账”,充分运用网格化、精细化、全员化等工作法,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化、细化、常态化。2020 年累计检查在建项目 320 余项次,发现问题总计 750余条,共下发停工通知书 25 份、限期整改通知书 70 份,约谈项目 14 个。

滁州市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扬尘污染严重的项目实施“一次责令停工、两次约谈通报、三次移交问责”,与行政执法部门建立扬尘违法案件快速移交和处罚反馈机制,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同时,明确扬尘防治标准,主要涉及工地围挡、雾化喷淋、裸土覆盖、车辆冲洗、视频监控、防治方案、制度管理等方面,规定了32 项具体措施。

滁州市还打造“智慧工地”监管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实现对工地在线化、智能化监管。目前,该市已有 9 个项目完成智慧工地建设,有效解决了人手不足、监控手段落后、监管信息化建设短缺等问题。(罗宝 管锦飞)


和县提高蔬菜种植农机化水平

日前,马鞍山市和县第十二届蔬菜博览会暨第七届农业嘉年华举行,移栽机、微耕机、烟(弥)雾机等农机引人注目,集中展示了和县发展数字农业,推进设施蔬菜种植机械化、农机化的成果。和县采取示范带动、现场演示培训等措施,提高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机化水平。目前,全县已建成 400 亩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菜地 1 万亩。

和县是安徽省设施蔬菜生产第一大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 44.5万亩,其中设施高效栽培面积 20 多万亩,品种涵盖茄果类、瓜类、豆类等 8 大类近百种,年产各类优质蔬菜瓜果 115 万多吨,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50%,全县蔬菜从业人员人均种菜纯收入达 3.05 万元。

2020 年,和县将设施蔬菜种植机械化技术推广重点放在蔬菜移栽方面,通过项目带动采购蔬菜移栽机进行示范,项目化推广耕作、移栽、施肥、棚内环境控制等关键技术。和县还组织设施农业生产企业及生产大户,充分发挥“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合作组织辐射周边”的作用,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机化水平。(贾克帅 郭彤彤)


安徽省耕地面积达 8828.9 万亩

近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新闻发布会获悉,五年来,安徽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依据最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安徽省耕地面积 8828.9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7393 万亩,连续 21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截至 2019 年底,“十三五”单位 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 28.06%。

五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土地整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全省累计新增耕地 81.3 万亩,采煤沉陷区修复耕地 1.47 万亩。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比例由 38.75% 上升到55.28%,实现了对城市周边优质耕地的永久保护,并初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216.24 万亩。加强省内耕地占补平衡统筹管理,全省交易补充耕地指标 6.53 万亩,成交价款 75.28亿元。

土地要素保障有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安徽省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工作机制,畅通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批准各类建设用地 206 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 224.29 万亩,有力保障了全省约1400 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效。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截至 2019 年底,安徽省“十三五”单位 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 28.06%,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2018 年度下降率为 7.54%,居中国第一。全省 12 个市、县被评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共获得新增建设用地奖励指标 8000 亩。2018 年和 2019年,安徽省因落实国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共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建设用地指标 1万亩。(夏胜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