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656期)
来源: 2021-03-05 22:30:44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生产智能化 产品绿色化 经营网络化 管理数字化 服务在线化

宿州市现代农业装备“最强大脑”

当前,越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坐落在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的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内,负责人李勇正在办公室电脑上了解麦田墒情,并通过控制终端实现水肥管理;在砀山县园艺场的三联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超刚拿起一个砀山梨,掏出手机在酥梨外包装上的二维码上一扫,只听“嘀”的一声,这只梨的产地、树龄、施肥、产量等信息便一一呈现出来。种地如此智能,靠的是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宿州市不断探索农业数 字 化 、 智 慧 化 转 型 的 “ 宿 州 方案”,提出数字农业建设的“五个一 ” 工 程 , 全 力 打 造 “ 生 产 智 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的智慧农业新模式,为现代农业生产装备了“最强大脑”。

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宿州市选定埇桥区国家现代产业园,萧县窦庄村葡萄示范基地、萧县芦笋基地,砀山梨园区、蔬乐园种植基地,泗县屏山镇花卉基地、泗县新联禽业基地,灵璧县家禽育种基地等10个示范基地试点,通过示范基地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的远程在线监控和精准化管理,帮助涉农主体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值。

搭建一个产业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在线农机服务、在线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在线撮合、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农民成长培训等功能,更好地服务宿州本地的农业企业、新农人、农业合作社等相关涉农主体,实现产业服务在线供需匹配和服务的高效对接,提升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构建一套农产品电商体系。借助淘宝、天猫、盒马等线上线下的销售资源,宿州市首批重点推进砀山酥梨、夹沟香稻米、官桥葡萄等一批主要农产品率先实现供应链标准化。结合“市长代言”、“网红直播”等多重手段营销活动,通过驻点式电商运营服务、官方运营渠道代运营、农产品销售渠道开拓服务等建立运营服务集合,让宿州市优质农产品销得更快、卖得更好。

形成一套数字决策监管体系。宿州市对农业领域的数据进行汇集、整合、分析,搭建农业产业数据指标体系,实现基地数据一张图、服务平台数据一张图、产业数据一张图,让政府的监督、管理、决策等更科学、更智能。

打造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为农产品办理“身份证”,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打造宿州地域品牌,通过品牌推广、全域营销、人才培训、举办技能大赛等举措,努力让宿州农业的牌子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提高宿州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张化云)


淮南市拓展“安康码”应用场景

淮南市自实施“安康码”应用民生工程项目以来,申领人数达到 340.7万、占常住人口的 97.6%,设置核验点 1.4 万个,涵盖政务大厅、交通道口、医院、企业等 20 类场景,累计亮码 4979.2 万人次。

实现政务服务场景的全面应用,着重关注“一码出入”“一码办事”“一码取号”的应用。在“一码出入”方面,实现市、县 ( 区 ) 服务中心全领域覆盖,开发“身份证 +AI 脸部识别 + 安康码”三位一体核验,加快人员通行效率。“一码办事”方面,开发出 13 项适合在自助机办理的便民服务上线至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覆盖至市、县区、乡镇一级大厅,实现扫“安康码”打印无房证明、社保证明、退休证明,查询社保养老、失业缴费等信息;开发刷码调取电子证照、无需申请人提交实体证照的功能。

实现医疗卫生场景的快速应用。先后完成“安康码”与电子健康卡、电子医保凭证的融合,实现了扫“安康码”就能够核验、就医、结算等。此外,完成“安康码”与电子社保卡业务系统 对 接,2020 年 8 月 28 日 率 先 实 现凭码买药场景。

实现其他场馆场景的广泛应用。公共场馆 ( 景点 )、教育、支付、企业考勤等场景应用不断丰富。如:交通出行场景已在淮南全市公交车领域投入应用。 (贾静)


宣城市力促皖南花鼓戏创新发展

近年来,宣城市借力孵化阵地、乡村阵地、云端阵地、非遗阵地等重要阵地积极推动皖南花鼓戏创新发展,持续推出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

借力孵化阵地,创作高品质作品。宣城市发布《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扶持办法(试行)》,连续两年实施皖南花鼓小戏孵化计划,连续涌现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其中皖南花鼓大戏《青春·李夏》,皖南花鼓小戏《逆行者》成功入选文旅部《2020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同时,两部小戏成功入选2020 年度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

借力乡村阵地,创作接地气作品。依托“送戏进万村”活动,宣城市孵化老百姓爱看,贴近民生的皖南花鼓戏。更新演出节目名单,鼓励演出单位围绕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新创宣传皖南花鼓戏文艺作品。

借力云端阵地,创作高受众作品。宣城市推出“云上剧苑”栏目,精选皖南花鼓戏艺术作品在云端定期展示。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展戏曲新受众,提高皖南花鼓戏民众度。

借力非遗阵地,创作有传承作品。为促进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宣城市文旅局积极推动非遗进万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文艺进基层等活动。2018 年,宣城市首家花鼓戏博物馆开馆,为皖南花鼓戏传承提供了重要支点。(徐静雅)


铜陵市企业云服务智慧平台上线

日 前, 铜 陵 企 业 云 服 务 智 慧 平台——“铜陵政企通”正式上线运行,搭建政企沟通渠道,持续创优营商环境。通过平台,企业可以实现诉求在线反映、政策资讯在线查询、企业信息在线收集、要素服务在线获取、重要事项在线发布、统计数据在线汇总等功能。

“铜陵政企通”面向在铜陵注册登记的企业以及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各类群体、人员。平台聚焦涉企服务“政策信息获取路径庞杂”“企业研究政策不易深入”“企业诉求反映渠道不便”等问题,设置了“政策服务”“诉求响应”“统计监测”等针对性板块。“铜陵政企通”既有单独的 App,也入驻“皖事通”平台,方便利用零碎时间实现“掌上办”“指尖查”。

铜陵市民营经济促进局负责人介绍,“铜陵政企通”运行上也有创新设计。企业诉求从提出到办理反馈、跟踪落实,可监控、可督查、可考核,实现闭环管理;企业可对部门办理情况评价打分,评价结果与部门服务质量、年度考核挂钩;平台还引入“铜陵市企业发展服务联盟”,开设云店铺、提供云服务、组建云超市、销售云产品,着力打通供需渠道。(刘洋)


海归硕士回家乡当起“新农人”

最近,安徽省天长市一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平东林有点忙。该合作社与黟县一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年产 3 万吨秸秆碳化颗粒项目正加快建设,他每天都要去现场督促进度。此外,不断有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者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他要 签 订 合 同, 并 与 米 厂 签 订 收 购 订单……

平东林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之后进入安徽一所高校任教。2015 年,25 岁的他前往菲律宾一所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在菲期间,他被当地的现代农业深深吸引。平东林决定学成回国后,在家乡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2017 年,平东林和几名大学生同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广袤大地,在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流转了 50 亩土地,成立合作社,购买机械设备,从稻虾共养干起。然而,初涉农业的他很快就遇到了难题。一次,机插秧 20 天后,秧苗发棵缓慢、秧叶发黄。平东林请来植保专家现场会诊,发现是稻蓟马虫害在作祟,对症下药效果立显。此后,他虚心向土肥站、植保站的专家们请教,学水肥管控,掌握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巧。

当合作社的农产品上市后,因为品质好供不应求。平东林又及时申办了商标,涵盖了米、面、小龙虾、家禽等多种绿色农产品,还与天长、南京的几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其农副产品直供基地。

2018 年,平东林的合作社创收 75万元,2019 年经营收入超过 750 万元。社员们除了正常收入外,还获得了分红。如今,张营村共发展稻虾共作面积 1000 余亩,每年每户增收 2 万元以上,带动近 50 人就业。

平东林带领团队推广使用纳米农药等高效低毒药物,秸秆腐熟还田,采取性诱剂(灭蛾灯)物理治虫技术,还建立了“智慧农业”新平台,通过物联网直接传感田间数据,观测农作物长势,提前预警病虫害发生,并对土壤墒情及氮磷钾含量作出定性分析报告,辅助生产决策。

如 今, 平 东 林 和 他 的 合 作 社 采用“ 合 作 社 + 农 户” 的 经 营 模 式,共 发 展 稻 虾、 稻 鸭、 稻 蟹 共 作 以 及芡实种植面积约 1000 亩,并建有育秧 中 心、 收 储 烘 干 中 心, 购 置 了 大型 拖 拉 机、 插 秧 机、 植 保 无 人 机 等70 多台套。(罗宝 王太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