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美国《侨报》第737期)
来源: 2021-07-09 18:33:35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百亿粮仓”阜阳的秸秆蝶变

【侨报讯】“以前常年发愁的事之一就是秸秆。”说这句话的于旬,是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党委书记。秸秆这个看起来的“小事”,之所以能让一名基层干部发愁,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大问题。

作为传统农业种植区,之前每到夏收时节,皖北到处都是焚烧秸秆的火头,浓烟随风飘进城市,污染环境。而现在,随着禁烧力度加大,田里的火头不见了,湛蓝的天空下,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已经渐渐被人遗忘。近日,随着又一年夏收的到来,记者走进素有“百亿粮仓”之称的安徽省阜阳市一探究竟。

从污染源变新资源

秸秆有了好出路

“秸秆综合利用,生物天然气站发挥了大作用。有了它,我们乡镇的秸秆就有了去处。”让于旬不再为秸秆发愁的,是位于阜阳市阜南县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的阜南县林海生态苗集生物天然气站。

“我们主要是收集秸秆和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然后进行全量化、专业化的集中处理,通过生产生物天然气,有效解决县域废弃物处理、天然气供应等难题。”阜阳市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苗集生物天然气站站长李元帅说。

李元帅介绍,公司计划在阜阳市阜南县建立 8 个生物天然气生产站,苗集这个目前是最大的,今年预计能消耗秸秆 2 万吨左右。

林海生态的出现,是阜阳市强力推动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成果。近年来,阜阳市延伸秸秆利用产业链,重点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工业化,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找到越来越多的出路。

“我们一期项目年使用秸秆 15万吨左右,二期项目预计 6 月底投产,秸秆年使用量增加至 35 万吨,约合 150 万亩小麦秸秆产量,而阜阳市临泉县全部小麦种植面积正好是 150 万亩左右。”国能临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迪说。

通过项目先行、示范引领,在阜阳,秸秆有的化身能源,有的化身饲料,有的变成蘑菇基料,有的变成餐具、家具,从污染源到新资源后,阜阳市秸秆的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

从初加工到深加工

秸秆“身价”要提升

当秸秆成为一种资源,沃野千里的阜阳市,出现了一种新景象 :除了粮食的收成,村民在秸秆身上也能挣到钱。

今年 40 岁的金朝起是阜阳市临泉县滑集镇金翟庄村人,听说运输秸秆有钱赚,他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一天来回跑了十几趟。

“我运的是大圆捆,一趟六捆,一捆 5 块钱,一天下来能挣两三百元。收麦这几天,可以挣个一千多元。”金朝起说。而在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郭营村,村民李玉勤购买设备建设厂房,将小麦秸秆加工成可作为燃料的生物质颗粒。

“这种颗粒生产时进行了除尘,所以燃烧时没有烟。普通小麦秸秆卖到电厂大概两三百元,生物质颗粒价格高了 50% 左右,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很多客户都抢着要。”李玉勤说,公司每年可生产生物质颗粒 1.1 万吨,今年夏收预计收储秸秆 1 万吨左右。

2020 年,为更好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阜阳市颍东区还联系了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客户,将小麦秸秆加工成饲料销往这些地方。“这些饲料运到内蒙古、新疆,去年价格最高是800 元一吨。我们今年买了 4 台揉丝机,准备对三分之一的收储秸秆进行加工。”秸秆经纪人王永才说。

从 田 间 废 弃 物 到 抢 手 的“宝贝”,产业化为“百亿粮仓”阜阳的秸秆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将地方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与生态环保的“绿水青山”画上等号 ;而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支点的“绿色发展”,也正在为阜阳市开拓更加广阔的新天地。(韩震震 苗子健)


铜陵资本市场建设迎来爆发期

【侨报讯】 6 月底,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创业板上市委 2021 年度35 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铜陵洁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三家顺利通过创业板上市委会议审议的企业之一,拟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2030万股、募集资金约 3.7575 亿元。

铜陵洁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 8 月,主要生产湿巾类产品,与 Woolworths、金佰利集团、强生公司、欧莱雅集团、利洁时、3M、贝亲等世界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铜陵市连续多年将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健全三级上市协调推进机制,精选 30 家企业入选安徽省上市后备资源库,积极加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联盟城市,并大力强化金融支撑,全力推动企业上市进度,培育一批上市“种子选手”。去年 8 月,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首发上市,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中国首批 18 家上市企业之一,打破了铜陵市 13 年上市空档期。截至目前,铜陵市已有上市公司 7 家 ;IPO过会待注册 1 家 ;IPO 在审企业 2家、新三板精选层在审企业 1 家 ;IPO 辅导备案企业 3 家。

据悉,近期铜陵市资本市场建设迎来一轮爆发期,跑出了“加速度”,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协奏曲”渐入佳境。(张久愿)


宿州市工业丝瓜富农家

【侨报讯】 记者近日走进宿州市埇桥区大营镇镇南村工业丝瓜种植基地,只见一棵棵丝瓜秧爬满棚架,“工业丝瓜每亩可种植约 300株,每株平均能结两到三个优质丝瓜。眼下正是工业丝瓜的生长期,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节点,打理好了,亩产值不下万元。”基地负责人康峰对记者说。

多年前,康峰在南方打工期间,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这种可长到近一米长的“大块头”丝瓜。

“与食用丝瓜相比,它的附加值更高,市场需求量较大。”2017 年,康峰和 5 名同乡返乡创业,种植工业丝瓜,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他请来专家在地头指导,走科学种植之路,丝瓜产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效益稳步增加,尝到甜头的他流转了500 多亩地,开始规模化种植。

“这种工业丝瓜主要不是用来食用,而且越老越值钱,可以加工成搓澡巾、洗碗布、保健鞋垫等生活 用 品。 它 既 长 又 粗,且 丝 瓜 络密度高、硬度大,具有独特的网状结构,吸水性和透气性好,做厨卫用品、洗护用品、保健用品都很适合。”康峰说,工业丝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已实行订单生产,产品远销长三角和河北等地,年销售收入千万元。去年以来,康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 1000 多亩,并开发出了更多的深加工产品。如今,镇南村工业丝瓜已成为宿州市埇桥区响当当的拳头产品。

小丝瓜发展成大产业,最受益的要属附近群众。目前,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 50 多位,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近万元。

康峰说,按照农业专家的建议,他大胆创新,采用丝瓜架下套种土豆、毛豆、芍药等农作物和中草药的新模式,不光抑制了杂草生长,减少了农药喷施,而且一年收获多茬,增加了经济效益,一举多得。(何雪峰)


安徽省提前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阶段性目标

第二剂次接种2107万人

【侨报讯】 6 月 29 日,记者从安徽省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开展以来,安徽省安全有序加快推进接种工作,继 6 月 3 日提前 6 天完成第一剂次接种目标(2145 万人)之后,6 月27 日 16 时 50 分提前 3 天完成第二剂次接种目标(2107 万人)。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要求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疫苗接种目标。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计设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2122 个、接种台 9803 个,单日最大接种能力 150 万剂次 ;全省共安排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8117 名急救人员、1483 辆救护车现场值守接种点。

连日来,安徽省持续加强重点人群接种,确保“应接尽接”,积极开发接种预约服务平台,对满足第二剂次接种间隔人员实施精确预约,合理安排接种人数和接种时间。安徽省科学精准测算疫苗数量、种类等需求和时间要求,提高疫苗分配和储运效率,确保“人苗匹配”“苗苗匹配”“剂剂匹配”。此外,安徽省还选派得力人员驻点国家新冠病毒疫苗生产保障工作专班及疫苗生产企业,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扩大供应,确保及时精准供货。安徽省还组织 16 个督导组,对 16 个市开展专项集中驻点督导,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各地疫苗接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朱琳琳)


创新驱动合肥经开区“二次腾飞”

【侨报讯】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不断对“创新地图”进行积极谋划和大力扶持。今年第一季度,合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硬指标”均位于合肥四大开发区第一,高技术服务业营收更是开年即“冲刺”,首季实现全线飘红。

企业实现质效提升,产业才能跑出“加速度”。“十四五”期间,合肥经开区的“二次腾飞”,依然要坚持“科技创新 + 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多年来,合肥经开区瞄准国民经济重大课题、重点领域,着力构建大院大所合作、院士工作站设立、科创孵化培育、科研+产业融合体系,逐渐形成立足产业“创转升”和高质量发展的科研科创生态圈。

特 别 值 得 一 提 的 是,从 去 年底到今年初,优质创新要素在合肥经开区加速集聚。由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组织建设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平台——巨灾科学中心揭牌成立。与此同时,合肥南艳湖科创金融区正式揭牌,近 20 家各类金融机构集中入驻。合肥经开区还与复旦大学等名校对接,引入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项目。

“十四五”期间,合肥经开区将继续夯实“两湖科创圈”,加快促进园区平台化、平台生态化。同时增加科创空间,推进清华合肥院二期等 16 个续建、在建平台项目,筹建明珠广场科技产业园、双创园二期等 9 个科技园区。

产业创新上,合肥经开区将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新产业,加快产业链高端化,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合肥经开区将推进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启动电子化工材料集中区建设,同时打造信创产业园,建立国家级信创产业基地,撬动千亿市场。

经过多年来的创新发展,合肥经开区呈现南区转型升级由“量”到“质”、北区建设由“夯基”到“起势”的根本性转变,全区迎来从“二次创业”到“二次腾飞”的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期间,合肥经开区将聚焦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先导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国际化都市圈新兴区”的“四区”定位,全面推进创新转型升级。按照预期目标,到2025 年,合肥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 1800 亿元,综合发展水平力争跨入中国前十强。(何婉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