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美国《侨报》第739期)
来源: 2021-07-23 17:21:14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淮南市闯出绿色转型路

【侨报讯】在 2021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安徽省首次作为主宾省参加,淮南市“楚风汉韵、云数淮南”展厅成为全省唯一地级市独立展厅精彩亮相。展厅内,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集中展示了在大数据、智慧城市、新基建、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的数字化创新成果,让人们零距离感受“数字淮南”的魅力。

能源城精彩嬗变,绿色转型扬帆起航。近年来,淮南市转变煤电依赖思想,探索转型绿色发展路径,让 产 业 结 构 变“轻”,发 展 模 式 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绿色,正在成为淮南市转型发展“主色调”。

产业提质升级 培育绿色动能

1 月 21 日上午,安徽嘉玺新材料公司投资的年产 35 万吨苯乙烯项目正式投料试生产。截至 5 月17 日,累计生产苯乙烯 10.45 吨,总产值近 8.3 亿元。“这是淮南煤化工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园区负责人黄坤说,安徽嘉玺一头对接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一头对接合肥市家电产业的注塑件和壳体生产线,串起了苯乙烯上下游产业链。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聚焦“扬煤吐气”,加快煤炭资源精深加工转化,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 ,围绕打造煤电化气千亿级全产业链目标,初步形成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2019 年 11 月 16 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在淮南正式揭牌,标志着具有百年历史的淮南煤矿正式迈进淮河能源时代。2020 年,淮河能源集团全年本土商品煤产量 4280 万吨,中煤新集公司商品煤产量超过1600 万吨,有力保障了煤炭供应。

从传统的平圩、洛河、田家庵三大电厂的火力发电,到如今的煤电联营,淮南市的 6 大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 1591 万千瓦,占安徽省的21.5%,煤电产业擎起了淮南市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随着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淮南市拓展新思路,采用新技术发展煤(制)气产业。2020 年 12 月 20 日,淮河能源集团新谢 1 号井产出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正式进入安徽省天然气主干管网。

倒逼产业转型 引领绿色发展

多种车型的散热器、蒸发器、冷凝器、中冷器……日前,记者走进淮南现代产业园,淮南盈信汽车空调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一件件刚从生产线下来的冷凝器、蒸发器被包装整齐,等待发往中国各地。

为推动重点集群发展壮大,淮南市田家庵区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链之一,把淮南现代产业园列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的主阵地,积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集中要素资源,扶优扶强,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打造汽车配件产业链集群。

“越是资源型城市,越要跳出传统思维来寻找新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淮南市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致力于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努力打造大数据、特钢、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煤系固废物利用五个百亿产业。

煤矸石、粉煤灰,来自煤矿和电厂的污染“废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为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淮南市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推动“开发区 +招商 + 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突破。煤电产业占 GDP 比重由2015 年的 27.5% 下降至 2020 年的24%,“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的近 70% 来自非煤电产业。

挖掘生态宝藏 筑就绿色民生

从 2016 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鸳鸯来到位于淮南市大通区的采煤沉陷区湿地越冬。这里曾经是满目疮痍的九大采煤沉陷区,为推进城市“伤疤”修复,淮南市启动世行贷款九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 10.27 亿元,让水草丰美、湖水清澈,植被覆盖率达 75% 以上。

有着上百年煤炭开采史的淮南,一度生态恶化、伤痕累累。近年来,淮南市以生态文明统领城市发展 , 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大力开展石质山植被恢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乡村道路河渠绿化庭院绿化、“四旁”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森林质量提升面积达 104.45 万亩。

绿色发展,破解发展之痛。从“漫天泥灰”到“满目清爽”,如今“生态淮南”随处可见,成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保的宜居都市。(柏松)


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蚌埠市举行

【侨报讯】7 月 16 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际玻璃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开幕。蚌埠市举办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是双招双引的重要契机,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平台,也是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的重要举措。

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签署合作协议,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签署首批项目投资意向书……会上共142 个项目成功签约,投资总额 909.27 亿元。

此次大会紧扣“新材料 新动能 新生活”主题,举办开幕式、产业合作对接、科技资本要素对接等重大活动,包括硅基新材料产业合作对接会、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合作对接会、陶铝新材料及铝基材料产业合作对接会、科技金融要素对接活动等。

大会邀请国内外新材料产业有关学(协)会负责人,新材料领域领军企业、专家学者,金融机构、投资机构高管等 1700 余人,其中,出席开幕式重要嘉宾约 300 人,受邀出席会议的“两院”院士 8 人,世界 500 强企业 4 家。

大会期间,蚌埠市会展中心同步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展区总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共设置序厅、新型显示展区、光伏新材料展区、特种玻璃展区、半导体新材料展区、硅基智能日用品制品展区、生物基原料展区、生物基塑料展区、生物基纤维材料展区、生物基制品展区、陶铝新材料展区、新材料装备展区等 12 个独立展区,还设置了400 平方米新材料精品展区,集中向社会各界展示新材料产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据了解,蚌埠市将充分发挥此次高规格平台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新材料产业高端交流平台、成果发布平台与产业资本交易对接平台。(张宣剑)


全椒县产业强链“身价倍增”

【侨报讯】 日前,滁州市全椒县二郎口镇宝塔村的鑫阳农副食品有限公司无菌厂房龙虾蒸煮生产线上,从田里捕捞的一筐筐龙虾经过清洗、蒸煮、分拣、加工等程序,被送往冷库储藏,销往中国各地并出口欧美。“高峰期每天能加工 30 吨,仍然供不应求,公司即将上一条精加工生产线,让龙虾身价倍增。”鑫阳公司负责人朱广飞说。

地处江淮分水岭及滁河流域的全椒县,地理环境和气候很适合养殖小龙虾。全椒县因势利导,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就业等形式,发展“稻虾共作”生态养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结合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计划的实施,有效扩大小龙虾产业规模。目前全县稻虾共作面积达31 万亩,亩均综合产值达 6000 元。2018 年 1 月,“全椒龙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滁州市全椒县不断延伸稻虾产业链条,初步建成“两心、一带、两基地”,形成了养殖、捕捞、收购、运输、加工、餐饮、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建有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 1 个、镇级小龙虾交易市场 8 个,培育华丰粮油储运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货运物流可实现 24 小时送达“长 三 角”各 城 市。2020 年,全椒县稻虾生产服务性主体营业收入达 3.32 亿元,批发零售仓储运输服务营业收入 1.13 亿元。此外,依托滁州颐高电子商务中心搭建电商平台,年小龙虾交易额达到 0.45 亿元。全椒县还打造龙虾特色美食街,举办龙虾主题纳凉晚会等系列活动。2020 年,夜宵大排档、品牌餐饮企业及互联网小龙虾食品外卖消费总额达到 1.51 亿元。

“一产夯基础,二产促加工,三产强服务,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转化、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全椒县政府负责人说。(罗宝 沈果)


黟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侨报讯】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黟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安徽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黟县 6 个,其中古徽州区域占一半。

黟县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建制最早的县治之一。该县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之一,1989 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保存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1684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处 ;拥有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 1 处 2 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 个、中国传统村落 44 个。 (吴江海


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出炉

马鞍山市科技创新绩效指数跻身前十

【侨报讯】 记者日前从马鞍山市科技局获悉,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0)。报告显示,在科技创新绩效指数排名中,马鞍山市排名第九。

据 悉,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长 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测算了2020 年长三角城市群 27 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综合指数,其中,科技创新绩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为南京、芜湖、杭州、上海、扬州、合肥、舟山、苏州、马鞍山、镇江。近年来,马鞍山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条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可喜的成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升至 50.09%,居安徽省第 1。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全市 R&D 活动研究人员达到 1.2 万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才总数达到 1.3 万人,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4 个,市县共扶持 60 余个创新团队项目,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16 家。创新合作不断深入,马鞍山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 20 余所大院名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马鞍山专区等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杨正文 蒋李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