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俄罗斯《龙报》第151期)
来源: 2021-12-24 18:00:05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一粒石英砂 一条产业链

滁州市倾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一座明中都古城,铭刻城市历史。一个小岗村,蕴含城市精神。一首《凤阳花鼓》,流淌城市文化。一粒石英砂,带来的是清洁能源,延伸出一条光伏产业链。

滁州市凤阳县石英砂资源丰富,覆盖面积 80 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100 亿吨以上,是中国著名的“石英之乡”,华东地区玻璃产业用石英原料 70% 以上源自这里。

随着“双碳”时间表敲定,光伏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角色之一,而凤阳县这粒神奇的石英砂,已经从过去的普通玻璃主要原料,成为光伏产业链行业中上游——光伏玻璃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近年来,凤阳县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依托石英砂资源优势,坚持“双招双引”,引进亚玛顿、福莱特、南玻等一批中国大型玻璃生产企业,直接带动凤阳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的高速发展;聚焦转型升级,集中整治石英砂产业环境问题,提升了石英砂产业发展的含金量;产生聚集效应,引发产业链下游光伏企业相继落户滁州市,孕育着一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

走进凤阳县凤宁现代产业园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内,现代化厂房整齐划一,运送货物车辆川流不息,车间内机器轰鸣,生产线上智能机器人忙碌不停,一块块光伏玻璃在从流水线上生产完成后,被机器运至包装工厂。

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光伏玻璃生产企业之一——福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6 年落户凤阳县,项目总投资约 200 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光伏玻璃产业园之一。作为首个落户凤阳县的大型光伏玻璃生产企业,福莱特可以称得上是滁州市光伏产业发展的起笔之作。

“我们首先看中了就是这边优质的石英资源”,潘荣观说,其实中国石英矿资源分布不均,但要是提到总量、品质,凤阳县的石英砂则是上乘的资源。

凤阳县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石英硅资源优势,不断招引众多优质硅基企业,逐渐呈现出较好的集聚态势,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充分彰显,不仅实现了自身壮大,也带来了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全球光伏玻璃龙头企业中已有福莱特、南玻、亚玛顿等 3 家企业落户。

“作为凤阳县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的重要承载平台,凤宁现代产业园已有福莱特、亚玛顿、南玻、凤砂等10 多家硅基材料企业。”凤阳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这些企业为龙头,依托石英砂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日用玻璃和硅化工、玻纤、光伏及组件、光电玻璃等硅基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绿色硅基材料产业基地。

近年来,滁州市敏锐捕捉到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扬凤阳县石英砂资源丰富之“长”,补光伏产业链不全之“短”,抢抓机遇招引隆基、晶科、东方日升、亚玛顿、阳光电源等一批知名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起石英砂开采加工、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投产光伏组件产能33GW、光伏玻璃日产能达9750吨,占安徽省总产能的 50% 以上;建成华东院天长东大圩 140MW 等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累计建成光伏发电装机 80 万千瓦。目前,滁州市光伏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产业体系完善、企业集聚、技术水平领先、电站资源丰富等特点,预计今年光伏产业链产值将实现 350 亿元。

资源为要,链式发展。滁州市立足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石英砂资源优势,在转型升级上发力,成为光伏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更为完备的光伏产业链,奋力推进滁州市向“世界光伏之都”进发。(王琼 徐益)


宿州市:秸秆点“废”成金

近年来,宿州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以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代表的“低碳农业”蓬勃发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2.71%,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 90.24%,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达 339家,有力推进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清洁能源产业“能量”满满。宿州市农业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肉蛋奶供应基地,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 1400 万亩,年收集农作物秸秆 600 万吨;规模养殖场 2000 家,年产畜禽养殖废弃物 1000 万吨。目前,宿州市四县一区五大生物质发电厂全部建成投产,年消化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 150 万吨,年发电量 11.5 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 8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90万吨。

绿色建材产业链环环相扣,耕地碳贮丰厚。宿州市 20 家秸秆建材、制浆企业,年消化农作物秸秆 60 万吨,年生产绿色建材、板材 42 万吨。秸秆机械化还田 257 万吨,机械免茬直播1000万亩,增施有机肥260万吨,生物质碳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耕地有机质含量“十三五”期间提高 1个百分点,增加碳贮 1.2 亿吨。

“双零”增长下降明显,森林碳汇充足。宿州市构建了以食用菌栽培为主体的秸秆资源低碳利用模式、以沼气建设为主体的环境净化低碳养殖模式、以秸秆青贮氨化饲料为主体的养殖种植低碳循环模式、以平原绿化为主体的低碳农牧模式。“十三五”全市农业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年化肥使用量由 38 万吨降至 29 万吨,以尿素为例,减少碳排放 32 万吨。宿州市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提升森林碳汇。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 32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32.5%。

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产品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宿州市年产 400 万吨粮食、80万吨肉蛋奶、90 万吨水果、360 万吨蔬菜、150 万方板材,年供应长三角农产品产值突破 500 亿元。 (杨雪)


蚌埠“减污降碳”打好绿色牌

蚌埠经开区瀚林智慧菜市场入口处,展板上醒目张贴着“生物降解可替代,绿色发展有未来”宣传标语。在一台自助式投放设备前,市民李如梅拿出手机,对着左上角的二维码扫了一下,机器很快“吐”出一个方便袋,“每天可领取 2 个可降解塑料袋,买菜购物都能用到”。

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蚌埠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9 年就在安徽省率先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学校、大型商超等重点行业场所开展禁塑试点,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今年 3 月,蚌埠市实施全域禁塑、限塑。

中午时分,位于蚌埠市东海大道的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内,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外卖午餐。“从 3 月份起,我们酒店外卖餐具全部换成可降解材质。”该酒店餐饮部总监朱山山说。

实施禁塑,解决替代品问题是关键。蚌埠市致力于发展生物基新材料特色产业,现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 316 家,建成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聚氨基甲酸酯、纳米纤维素等生物可降解材料为特色的“四聚一素”产业发展体系,2020 年实现产值 759.75 亿元。以安徽丰原集团为代表的生物基产业龙头企业开发出服装、包装袋、餐饮具、农地膜等 200 余种下游环保应用产品,成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

“聚焦‘减污降碳’总要求,我们今年实施生物基扩能提速行动,加快聚乳酸生态产业园建设,支持申建省生物基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 2025 年,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规模将突破 1000 亿元。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力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区。”蚌埠市发改委负责人说。(孙言梅)


皖将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

相继创立美菱、荣事达等知名家电品牌,吸引美的、格力、博西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家电产业一直是安徽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日,安徽省将智能家电产业列为全省“十四五”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并出台《智能家电(居)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系统推动全省智能家电(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升级。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丰富产品结构,向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方向升级等 5 项重点任务。

智能家电(居)产业物联网体系创新、工业互联网体系创新,加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的融链发展生态。

围绕打造产业新集群,《实施方案》提出加快以合肥为主体、芜湖和滁州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家电制造基地建设。大力引导智能家电(居)及零部件企业集聚,全面推进合肥、芜湖、滁州开展多中心及总部基地建设。支持蚌埠、马鞍山、阜阳、六安、宣城等地为多节点的智能家电(居)产业基地建设。

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品牌,深入谋划、招引、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引进智慧家庭互联网企业,培育省内平台,抢占智能家电(居)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配套项目,不断提高智能家电(居)产业链配套率。吸引大型家电(居)企业将区域总部、事业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落户安徽;顶格协调、顶格推进、顶格服务一批超 10 亿元重点项目。

按照规划,到 2025 年,安徽省将形成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产业总产值突破 6000 亿元,年均增长 14.9%;“四大件”年产量保持中国领先;百亿元企业达 10 个以上;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6 家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5 家左右;产业配套率达到 70% 以上,配套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主要家电能效水平提升 10%。 (彭园园 史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