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694期)
来源: 2021-12-24 18:12:48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宣城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 全力推动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

打造新高地 争当排头兵

日前,记者从宣城市获悉,该市将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积极作为,实干快干,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

外联内畅

构建立体通达“交通网”

近日,满载着 60 个集装箱的货运渡轮缓缓驶出位于芜申运河右岸的宣城市郎溪县定埠港码头,苏皖合作示范区安徽定埠港集装箱航线首发仪式在此举行。这标志着皖东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

“定埠港集装箱航线的开通,填补了安徽省县级集装箱航线的空白,为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内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鹏说,定埠港已开通至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江苏太仓港三条主航线,年吞吐能力可达 1500 万吨,集装箱 30 万 TEU,将进一步建成通江达海“生态绿色皖东南第一港”。

2015 年由地方政府自主发起,首次提出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2018 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中国首个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为底色、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的跨省合作区。合作区包括江苏省溧阳市,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均属于“一地六县”范围。

宣城市全力推动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开局破题,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外联内畅的交通格局逐步形成。芜申运河定埠港建设完成,安徽省内河航道顺利联通接入长三角内河航道;广宁高速、郎溪县建平大道建成通车;郎溪通用机场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商合杭高铁郎溪南站、广德南站建成运行,芜广铁路和宣杭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宁杭高铁二通道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更加便利了示范区东向对接沪苏浙。

强链补链

做好支柱产业“大文章”

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是江苏固德威集团设在广德的子公司,作为总部未来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企业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 20 亿元,人员规模达到 1500 人。“以商引商,公司 2017 年落户广德,我们看好广德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优质营商环境,看好‘广德速度’!”该公司财务经理程光胜说。

苏皖合作示范区围绕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样板的共同目标,有力推动了苏皖合作示范区的高质量推进。2020年示范区规上工业企业数、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 1004 家、2413 亿元、553 亿元,较 2015 年分别增长 12.9%、19.4%、32.2%。

宣城市全力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瞄准行业龙头、头部企业,持续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不断补链强链,打造支柱性主导产业。今年 1 至 9 月,“一地六县”合作区宣城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 112 个,总投资 258.24亿元。广德市重点培育打造电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四个百亿”产业集群,建成中国唯一的电子电路产业发展示范基地;郎溪经济开发区顺利进入国家级培育期,围绕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产业,打造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共建共享

描绘绿水青山“幸福景”

二十多年来,不甘落后的郎溪县下吴村人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主动与“山那边”对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沪苏浙的客商,到下吴村开发生态农业。

自 2003 年以来,先后有 11 位江苏客商到下吴村投资发展白茶、黄金茶,宋超平就是他们招引来的第一位江苏客商。他说:“十八年前,我从溧阳市到下吴流转了 90 亩荒山种植白茶。这么多年,陆续有许多江苏人到下吴来种茶,带动了当地的白茶产业发展。”苏皖合作的成功实践,让下吴村脱贫摘帽,蝶变为郎溪县乡村振兴示范村。

宣城市连续 4 年入选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且名次逐年上升,从 2017 年的 75 名上升至 2020 年第 68 名。 宣 城 市 GDP 在 2015 年、2019 年先后跨过 1000 亿元和 1500 亿元大关,增至 2020 年的 1607.5 亿元。人均 GDP 从 2006 年的刚满 1 万元,到2020年已突破6万元,居安徽省第六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 4年稳居安徽省第 4 位。 (罗鑫 张敬波)


“皖”美科创 惠及全球

2020 迪拜世博会举办安徽活动日

12 月 6 日,2020 迪 拜 世 博 会 安徽活动日在阿联酋迪拜和中国安徽同期开幕。

迪拜世博会安徽活动日以“皖美科 创· 走 向 世 界” 为 主 题, 于 2021年 12 月 6 日至 25 日,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融合举办,通过丰富多元的展览展示、虚实融合的互动体验、绚丽多彩的灯光展演、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向世界各国全方位展示安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发展成果。

安徽省拥有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是中国开放发展的前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安徽省高度重视、坚定支持、积极参与世博会活动,希望通过世博会平台,与世界各国一起交流发展理念、密切经贸往来、分享发展成果,不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扩大共识、拓展合作,为加强全球治理贡献安徽智慧。安徽省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持续优化贸易投资环境,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最佳的环境,为来皖企业创造发展“红利”。

安徽活动日上,通过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等五大板块,展示安徽省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成就,重点展示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双招双引”政策和项目,生动诠释“‘皖’美科创 惠及全球”活动主题,让世界了解安徽、走进安徽和投资安徽。(梁巍)


安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 2021 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安徽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 7309.6 千公顷,总产4087.6 万吨(817.52 亿斤),居中国第 4 位,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今年中国 31 个省(区、市)中,有 27 个粮食增产。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合计增产达 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70.3%。新疆、安徽、湖南、四川、山东均增产 10 亿斤以上。其中安徽省总产较去年的 4019 万吨(803.8 亿斤),增产超过 68.6 万吨(13.72 亿斤)。

作为粮食主产省份和 5 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安徽省夏粮总体呈现 种 植 面 积、 总 产 和 单 产“ 三 增”态势。全省夏粮播种达到 4269.95 万亩,比去年增加 30.95 万亩;单产达788.82 斤,比去年增加 7.38 斤;总产达 1699.9 万吨(339.97 亿斤),比去年增产约 5.59 亿斤,总产居中国第 3位。秋粮总产达 2387.7 万吨,其中水稻面积持平略减,实现稳定。玉米、大豆面积和产量均同比增加。(史力)


马鞍山“环境洼地”蝶变“生态福地”

在横跨长江两岸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有着“网红打卡地”之称的薛家洼生态园里,草木茂盛,不远处长江航道轮船往来,汽笛悠扬,吸引众多游人驻足欣赏美景。

谁能想到,作为长江东岸一个天然港湾,薛家洼的土地曾被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等占据,周边还聚集着 200 多条渔船,“沿江不见江、处处脏乱差”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马鞍山因钢设市、因钢兴市。”马鞍山市副市长方文说,钢铁产业给这座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长江岸线脏乱差、黑臭水体多等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马鞍山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长江沿线生态“伤疤”开展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整治“散乱污”企业 719 家,拆除非法码头 153 个,全面完成长江干支流 4823 个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城区 35 条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整治……一系列措施让一批“环境洼地”蝶变成“生态福地”。

薛家洼生态园、滨江生态湿地、滨江文化公园……行走在长江马鞍山段东岸,一批湿地公园和滨江生态绿廊“串珠成链”,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的目光。

同时,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同时,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机遇,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蜂巢能源科技(马鞍山)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里,产业工人和工业机器人协同配合,将传送带上各类原材料进行装配、检测,圆柱电池产线月产能达到 400 多万只,并在不断提升中。一些传统产业正变得越来越“智慧”,例如,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早已装上了“智慧大脑”,工人们只需坐在操作室的电脑屏幕前,就能实时看到钢坯入炉、轧制的全过程。

今年前 10 个月,马鞍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21.4%。(胡锐 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