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美国《侨报》第762期)
来源: 2022-01-15 16:47:16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和希腊《中希时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分别是美、欧、俄等地区发行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鞍山绘就生态底色 做优产业集群

【侨报讯】马钢智园智控大厅内,一条条数据在屏幕上不停地闪烁跳动。智园里集中多个生产部门的智能化管控中心,可对各环节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被誉为马钢“最强大脑”。

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马钢智园”,彰显出“绿色发展、智慧制造”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当前马鞍山市锚定新发展定位,全力加快建设长三角“白菜心”,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日前,该做法成功入选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获通报表扬。

绿色发展

聚焦生态环保高水准

放眼望去,长江马鞍山段东岸的芦苇江湾处,水鸟翔集、碧波荡漾。如今的芦苇江湾与不远处的薛家洼、滨江公园等地串珠成链,已经成为马鞍山市远近闻名的“城市生态客厅”。

过去,马鞍山市长达 23 公里的长江东岸岸线,被非法码头、散乱 污 企 业、固 废 堆 场、渔 船 占 据。2017 年起,马鞍山市以薛家洼、芦苇江湾等为突破口,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快节奏、大力度深入推进长江岸线整治。除了拆除或关停散乱污企业、非法码头等,该市坚持自然恢复,使用本地树种进行复绿补绿,保留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打造原生态的湿地公园,实现长江东岸秀丽巨变。不仅如此,该市 79 公里长江岸线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当前,马鞍山市锚定新发展定位,奋力打造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的长三角“白菜心”,提出生态环保高水准、经济发展高质量、开放联动高水平、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的“五高”目标,加快节能项目建设、推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严把招商环保关、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该市“十三五”时期,PM2.5平均浓度下降 38.1%,万元工业能耗下降 25%,全面完成长江干支流4823 个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城区 35 条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整治。

2021 年 7 月,马鞍山市举行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动员大会,打响“向山大会战”,绿色发展向纵深推进。

“腾笼换鸟”

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近日,总投资 92.69 亿元的马钢新特钢工程项目在马鞍山市落地开工。该项目以实现优特钢“技术、品牌、效率、规模、智慧、绿色”六大引领为目标,建设现代化优特钢精品基地,产品重点瞄准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中高端产品市场。同时结合信息化实施方案,项目还进行了智能装备、集中控制、远程运维等智能化配套设计,提升智慧制造水平。

“新 特 钢 工 程 项 目 投 资 规 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建成后必将有力推动宝武马钢加快成为全球钢铁业优特长材引领者、为马鞍山市打造‘1+3+N’产业集群升级版注入强劲动能。”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袁方表示。

聚焦产业发展高质量,马鞍山市 出 台“打 造 1+3+N 产 业 集 群”的意见,即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先进结构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为标志的 3 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汽车、生命健康等为特色的若干个市级新兴产业集群。

马鞍山市深入实施“项目攻坚年”活动,连续 3 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 条”,特别是创新建立亩均效益评价体系,“正向激励 + 反向推动”提速新旧动能转换,“腾笼换鸟”。2021 年前三季度,马鞍山市招商引资亿元以上新签约工业项目 336 个,其中 50 亿元以上项目 9 个、100 亿元以上项目 2 个,不乏千羿工业互联网产业园、蜂巢能源动力锂离子电池等绿色程度高、创新研发强、亩均效益强、引领带动强的“一高三强”项目。

目前,马鞍山市初步形成了软件信息产业集群、LED 产业集群、先进光伏制造产业集群、功能性材料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通信通讯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贾克帅)


阜阳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百亿斤

【侨报讯】近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统计显示,2021 年阜阳市粮食播种面积 1459.25 万亩,较上年增长 0.21% ;平均亩产 363.10 公斤,较上年增长 1.36% ;总产 529.85万吨,较上年增长 1.57%。

作为中国粮食生产大市,阜阳市坚持高位推动、政策支持、科技引领,稳定粮食面积,主攻粮食单产,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实现“三增”,粮食总产稳居安徽省第一,已连续 8 年超过百亿斤。

阜阳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基本农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确保每年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 1450 万亩。提升耕地质量,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牢稳产高产的基础。全市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为 705.5 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72.58%,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 84.75%,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

同时,阜阳市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8%,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实现了一次更新,粮食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 93.6%,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超过 50%,绿色防控率达46%。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粉碎还田、化肥减量增效、病虫绿色防控、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不断提升全市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梅飞 李德运)


滁州倾心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

【侨报讯】安徽省滁州市深入开展省外对标先进、省内对标一流的“双对标”活动,聚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及群众满意度。

营商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更是软实力。滁州市对标沪苏浙等先进地区服务场景、审批场景和保障措施,聚焦 20 个重点领域列出问题清单 58 项,市县两级分别推出 177 条、868 条提升举措,力争在政务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等高对接。建立“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和双月座谈会”机制,开展“进企业门、解企业困、帮企业忙、促企业进”行动,市县 489名领导干部组建 105 个工作组及服务企业团队深入 4218 家重点企业,帮扶化解难题 1506 个。制定安徽省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从法治层面为各类市场主体活动提供了“硬核”护航。

滁州市全面开展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率先开设“皖企通”平台滁州分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窗等,深入开展“证照注销联办”试点,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 45 天压缩至 20 天,目前全市 11.04 万个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审批环节减少到 2.15 个、压缩24.8%,直接取消或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等材料 5903 项、减少63.2%。积极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打造线上专栏和线下专窗办事双通道,沪苏浙皖 41 个城市 116 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长三角跨区域通办,186 个事项实现全国网上跨省通办。

滁州市构建金融、人才、用地等产业发展生态,围绕八大产业链创新“主办行 + 链主企业 + 链属企业”的“1行+1链+N企”批量对接模式,组建金融服务“顾问团”。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 3361.3 亿元,同比增长 15.6%。搭建“政府 + 企业 +市场化”招工模式,对重点企业实行“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喻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