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708期)
来源: 2022-05-14 17:20:47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和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安徽省顶格推进“双招双引” 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优势

点燃“绿色引擎” 做大“金山银山”

安徽省加强“双招双引”、发展壮大的十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其中之一。去年起,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在“双招双引”战场上顶格推进,开拓绿色产业“新赛道”,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抢抓机遇 构建产业发展架构

在合肥蜀山经开区,“中国环境谷”迅速发展,成为合肥市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国环境谷”被称为“环境专科医院”,集聚了百余家环境类重点企业和科研平台,环境问题在这里能获得一站式的“诊疗”支持。

大气立体走航监测车、无人智能环卫车、餐饮油烟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室内空气净化组件……在“中国环境谷”展厅里,一件件“神器”展现治污的科技力量。“中国环境谷”立足环境产业高端化、集成化发展,拥有 27 个国家级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集聚了环境领域重点企业 175 家,形成全环保产业链的框架体系,去年环境产业营收达243 亿元,同比增长 138.2%。

当下,随着“双碳”目标提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迎来风口。统计显示,2021 年,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计 1210 家,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32.2%,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25.5%,新增上市企业 3 家。产业发展整体呈现活力增强、快速发展的态势。

管行业就要管产业。去年起,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由环境监管向环境监管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持续推进全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多平台一体联动,在“双招双引”战场上顶格推进。

“我们正着力构建‘1235’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架构,‘十四五’期间,全省发展目标是产业总产值达8500 亿元。”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降碳、节能、减污与经济增长相融合为核心,以“双招双引”、培育壮大为发展路径,以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聚园区、研发创新平台为发展支撑,发展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

创新打法 聚力实施“双招双引”

去年以来,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按照“出规划、定政策、设基金、搭平台、强机制”的总体工作思路,借力省内外商协会搭建招引平台,与金融机构就推动绿色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先导作用达成共识,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参加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2021 世界制造业大会、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环保展,支持举办 2021 中国污染防治联展等,不断创新手法、步法、打法,培育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招商引资方面,去年以来,工作专班共会见客商 402 人次,形成项目487 个,总投资 4968.7 亿元。其中,签约项目 190 个,总投资额 2427.1 亿元。安徽省盐业集团与中国中铁、中国交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组建工作有序推进。

招才引智方面,工作专班推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合肥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化学集团在合肥成立环保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完成环境研究院实施方案论证;确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为省生态环境系统人才培养基地;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等。

园区是项目的最终落脚点。发布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第一批重点合作园区(8 家)、重点培育企业(45 家)和重点项目(60 个)。第一批重点合作园区有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第一批重点培育企业有中国海螺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节能环保领域 31 家、新能源领域 14 家。首批 60 个重点项目有空气化工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再生铜铝铁回收利用全产业链项目、新能源光伏玻璃制造项目等,投资总额从 1.9 亿元到 200 亿元不等。(夏胜为)


安徽自贸区淮南联动创新区获批

日前,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经批准设立。设立淮南联动创新区是淮南市助力安徽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支撑,淮南联动创新区实施范围 60 平方公里,涵盖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20 平方公里、寿县经济开发区 40 平方公里。

根据淮南联动创新区申建方案,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块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都市圈建设,发挥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功能,重点发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徽省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寿县经济开发区区块将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依托新桥国际机场和省级共建平台,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电气、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建设成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和先行区、合淮工业走廊的桥头堡。 (柏松)


宁国市打造营商环境“经开样本”

项目备案及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压缩 1 日内办结、项目能评现场办结、惠企政策“一窗”兑现、代办帮办“云办理”、标准地改革纵深推进……近年来,宣城宁国市坚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重点把优化经开区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全力打造营商环境“经开样本”。

用政策的“及时雨”为企业纾困解难,日前,宁国市经开区公布了首批“园区贷”白名单企业,华晟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一直困扰我们的融资问题总算有了着落。”公司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兴奋的说道。

“推行‘园区贷’,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采取担保机构、银行、资金池风险共担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型企业加快发展。”该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企业的需求在哪,园区的服务就跟到哪。受本轮疫情影响,园区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冲击、遇到困难。云燕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熟食生产基地,每天大量物流车辆发往周边省市,严防控、保生产,一刻也不能疏忽,“我每天要和园区联企工作人员通上几十次电话,有时候晚上 10 点,他们还跟我们一起去高速卡口接送物流司机,正因为他们的细心,我们才更安心。” 该公司后勤部负责人说道。

在裕华电器二期项目建设工地上,挖土机、吊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正在施工。企业负责人介绍,从提交施工许可申报材料到拿到施工许可证,仅用1 天,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称赞。

今年以来,宁国市经开区深入推行“区域评估”、“标准地 + 承诺制”、建设工程审批等改革举措,着力在项目前期工作、施工建设等各个环节降低企业办事成本,精简审批流程,形成了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体系,从审批时序上推动工业项目加速落地投产。

眼下,受疫情影响,宁国市经开区通过调整招商服务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不见面”招商,改“面对面”为“屏对屏”,通过互联网洽谈方式将线下招商搬到线上。在全市二季度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云签约仪式上,总投资 114.94 亿的 15 个项目落户该区,项目涵盖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深加工、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将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

近年来,宁国市经开区围绕提升项目落地转化率,坚持“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思路,不断优化项目专班服务模式,从线下到线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以赴稳住园区经济发展基本盘。(章卫 楼雪君)


“头号专家”让市民生活不断电

5 月 1 日上午 10 点,在位于合肥市望江路和石莲南路交叉口的潜水路变 10 千伏 31 线路望江西路 41 号电力杆线处,合肥供电公司配网运营中心员工张作盛等正在进行不停电作业。出生于 1990 年的张作盛,年纪轻轻,已是安徽省不停电专业“头号专家”,先后获得了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青年五四奖章、合肥好人等荣誉。

作业从 9 点开始,电杆上方 10 米高空处,张作盛和同事身着全套黄色绝缘服,熟练地操作着绝缘车斗臂在线路间“穿梭”。他们相互配合、依次将带电部位进行隔离 , 使用消弧开关、电动剪刀等工具进行作业……

据工作负责人徐涛班长介绍,为了确保即将启动的中科院量子创新项目 10 千伏杆线入地工程推进过程中,周边居民小区、科大先研院、美亚制药等重要用户用电不受影响,他们采取较为复杂的第三类不停电作业方式,提前对整条线路上的负荷进行切改。“在今天的作业过程中,所有用户将实现基本无感知。”徐涛说。

约 2 个小时后,线路的切改工作顺利完成。长时间、高强度的作业耗费了张作盛和同事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一层层地脱下绝缘服、安全帽、绝缘手套,他们的工作服全部湿透。

张作盛自 2012 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入职合肥供电公司,每逢劳动节、国庆节、春节,几乎一切节假日期间他都和同事们轮流 24 小时值守在岗位上,不停电完成隐患消缺、新用户接入、故障抢修,配合城市大建设、电网技术改造等完成配套作业,从未缺席。今年的北京冬奥会期间,张作盛又报名参与了保电团队。1 月 17 日至 3 月16 日的两个月里,他和同事们坚守在北京山区,圆满完成设备、线路的巡视和隐患消缺等任务。

走出校园至今 10 年,这位 90 后电力人,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将专业知识投入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如今,他已成为安徽省不停电专业“头号专家”。据统计,入职 10 年以来,张作盛参与不停电作业超过 3000 次,减少停电时间达 10 万时户数,累计为 1500户合肥普通家庭多供应一年用电量。(李岩 汪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