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希腊《中希时报》第19期)
来源: 2022-06-24 17:20:16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和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百亿江淮粮仓”阜阳粮食丰收

这个夏天,安徽省阜阳市午收传出喜讯: 预计全市小麦总产378.8 万吨,比上年增加12.3 万吨;平均单产502.6 公斤,同比增加16.1 公斤;安徽新世纪种业“烟农999”高产示范田小麦亩均单产882.89 公斤,比去年高31.84 公斤, 连续四年刷新安徽省纪录。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闻名遐迩的“百亿江淮粮仓”,今年阜阳市午收不仅速度快,还呈现出面积、产量、品质、效益“四提升”的特点。

科技赋能保丰收

连续四年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位于阜阳市颍泉区中市街道中北社区的新世纪种业公司“烟农 999”高产示范田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金才一语道破天机:品种稳定,肥水管理科学,秸秆还田质量提升,田间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到位, 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综合达成丰收新突破。

去年秋种,阜阳市精选良种、适时播种, 小麦生长中后期温度、水分、光照条件适宜,早春促弱转壮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的“一喷三防”力度空前,有力保障了午季小麦丰产丰收。

近年来, 阜阳市全面落实小麦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五统一”,实现全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品种选择上, 主要选用高产、稳产、多抗、广适、高效、优质专用新品种,如新麦26、烟农999、淮麦29、淮麦35、淮麦22、荃麦725 等优质品种;生产技术上, 严格按照小麦生产技术规程规范操作,确保小麦生产品质。统防统治方面, 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 亿元,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224 个,开展防治面积1580.2 万亩次; 绿色生产方面,重点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障小麦优良品质。

专用品牌提效益

午季小麦刚收完, 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杨桥居委会党总支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队长徐进超开始谋划下一季发展。

“目前,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统一流转4000 余亩土地,种植优质专用品牌小麦。 ”徐进超告诉记者,他们已和国内知名酒企签订订单,收购价每斤2.5 元左右。

茅台集团在颍州区建立 13 万亩酒用小麦生产基地,订购价格每斤2.25 元;中化集团在阜南建立6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近几年,阜阳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用品牌小麦,吸引来国内知名精深加工企业的订单,促进小麦品质提升,实现就地加工转化。

在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规划中,阜阳市根据自然禀赋和气候差异,优化空间布局, 将南部沿淮地区划定为软质小麦生产适宜区, 重点发展优质软质小麦; 将中北部划定为中强筋小麦生产适宜区, 重点发展优质中强筋小麦。 去年秋种,全市共建立优质专用小麦基地 600 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0%,其中品牌小麦生产基地300 万亩; 建立单品种万亩以上的示范片150 个, 面积达210 万亩。

下一步,阜阳市将坚持以面向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加快推进“按图索麦”,全面实现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徐立成)


安徽圆满完成援沪抗疫任务

近日,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中庙的安徽省援沪医疗队隔离酒店,195 名援沪方舱医疗队员结束了 14天的隔离,即将回到各自岗位。安徽省圆满完成援沪抗疫任务, 援沪医疗队员已全部解除隔离。

上海市本轮疫情发生后, 安徽省迅速组建援沪医疗队。 自 3 月 28 日起,5582 名医务人员分批次奔赴上海市,奋战在方舱医院、医疗救治、核酸采样检测等防疫一线, 出色地完成了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 谱写了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的英雄壮歌。援沪医疗队员的英勇热忱、仁心仁术,赢得上海人民的真情点赞。

据了解, 此次安徽援沪医疗队从省属医院和各市分批次抽调医务人员赶赴上海市, 包括核酸采样队 4530人、 核酸检测队 328 人、 方舱医疗队724人。

安徽省援沪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 崇明方舱医院及参与救治的长兴人民医院,累计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10303 人。核酸采样人员累计出动 4.5 万人(天)次、采样 1619 万人次,完成核酸检测 350 万管。

“在这次‘大上海保卫战’中,我们的队员不惧艰险,表现出优秀的职业素养,彰显了沪皖一家亲、抗疫一体化的情怀担当。 ” 安徽省援沪医疗队总领队、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杨绪斌说。 援沪医疗队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认真总结援沪抗疫经验做法, 助力提升安徽省疫情防控能力;秉承医者仁心、发挥专业优势,为建设健康安徽再立新功。 (罗晓宇)


余亿:在地下几十米给钢轨探伤

午夜的钟声敲响,伴随着最后一班地铁驶入车辆段,一群人抬着30~40 公斤重的检查仪器进入幽暗的地铁隧道,反复蹲下、起身,用双眼和仪器给钢轨验伤……这群人便是合肥地铁探伤工,也被称为地铁轨道医生, 今年29 岁的余亿便是其中一员。 在2020 年合肥市劳动和技能竞赛轨道探伤工技能竞赛中,他凭借娴熟的技能和优异的成绩斩获一等奖。

余亿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其居住的镇子附近有铁路线路,每天透过窗户就能看到飞驰而过的火车。“可以说,对列车、铁轨有着天然的感情。 ”高考那年,由于儿时的梦想, 余亿最终选择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并成为合肥地铁订单班最早的学员之一。到学校报道的时候, 余亿第一次坐上了地铁,“一想到以后要在这个行业奋斗,就觉得非常激动。 ”进校后, 余亿选择了钢轨探伤专业。“这个专业也是保证钢轨设备质量的最后一把锁。 ”余亿说,钢轨探伤具有流动性大、技术性强、安全责任重的特点,是钢轨防断、确保行车安全的关键工作。

每天夜里, 地铁站停运之后,余亿和工友们要抬着 30~40 公斤重的检查仪器进入地铁隧道,给钢轨“验伤”。 他们的任务就是利用肉眼和超声波仪器定期对钢轨进行探伤“体检”,发现伤损钢轨及时更换, 以确保轨道设备完好,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

“轨道探伤类似于医生给病人做B 超, 先给轨道涂上耦合剂,然后用两个角度不同的探头进行检测,通过屏幕上所显示的脉冲波形来判断轨道内部损伤的位置和大小。”地铁轨道每隔25 米就有一个焊接头, 焊接头内外两侧的前后20~25 厘米都在检查范围。“平均检查一处要十多分钟,一晚上要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直到地铁首列车发车前。 ”

三四个小时里, 轨道探伤工们需要在昏暗的隧道里, 一边手拿超声波探测仪的探头, 在轨道接触面上来回滑动, 一边紧盯着闪亮的显示屏, 不放过一丝异常波纹。 “有些隐藏在钢轨里的伤痕, 产生的异常波纹就在 0.2 秒内,稍有不慎就会被错过。 ”余亿介绍, 轨道探伤工在用超声波仪器探伤时, 眼睛全程不能眨,“需要眨眼缓解疲劳时, 就得停下来重新来过。 ”

目前,合肥已入夏,地铁隧道也渐渐变得湿热起来。“一个班次下来,所有人的衣服都会潮透。 如果碰到一些有积水或靠近水的地方,还会被滋生的蚊虫群起攻之。”不过,看到乘客们能够平平安安乘坐地铁,余亿说一切都值得。(姜志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