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希腊《中希时报》第40期)
来源: 安徽新闻网 2022-12-02 21:30:52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和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科技之花”安徽结硕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连日来, 安徽省科技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报告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打造中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样板省为目标, 强化中试孵化、 对接交易、科技金融支撑,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技促进发展处处长邓国庆表示,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科技合作及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将时刻牢记和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而不懈努力。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多措并举,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助力。 ”中科大先研院科研部副部长朱艳婷说, 作为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中科大先研院组建了一支具备知识产权运营、技术、法律、投资专业技能的技术经理人团队, 为创新团队提供从公司股权设计、 架构搭建到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帮助,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诸多问题。 下一步,将以“科大硅谷”建设为契机,吸纳优秀人才团队、校友、项目入驻;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推动重点项目合作、转化。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打造智‘链’生态圈服务品牌,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助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合肥高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桂新生表示,今年以来,他们多方协同,帮助企业“链”通外部资源,加速企业成长。一是围绕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带领企业与中科大、合工大、新华学院等高校对接开展线下招聘会,招才引智,建强人才链。二是积极对接龙头企业, 联合上级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联盟、双创平台等共同赋能智“链”生态圈,打通产业链。下一步,还要继续强化服务,赋能创新链,打造“智慧高创”园区服务平台,多维度生成企业“图谱”,精准推送各类政策、资金支持等孵化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聚焦“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等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安徽创新馆紧扣安徽产业发展实际, 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构建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体系, 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

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介绍, 目前创新馆以构建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四位一体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核心, 创新中国首创的集成果转化交易展示为一体的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模式。 该模式以安徽创新馆 1 号馆为“前店”,集中展示1800 多件先进成果,打造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推广的“科技成果大超市”,以科技分市场及依托产业园区为 “后坊”, 筹建安徽省科技上市企业加速孵化中心, 建设科技大市场成果产业化基地, 加快推动省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在安徽各地产业园区转化落地。(汪永安)


蚌埠市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我们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商品,出口手续简化了,通关时间也减少了,感谢海关部门为企业出口商品稳住了订单, 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相信我们的业务一定会越做越大。 ”近日,安徽蚌埠运祥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春梅说。

据蚌埠海关统计, 今年前三季度,蚌埠市实现进出口总值 153.2 亿元,同比增长 13.9%。其中,出口 88.6亿元,同比增长 52.9%。

从贸易方式看, 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18.2 亿元, 同比增长16.3%,占蚌埠市同期进出口值的 77.2%;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1.8 亿元,同比增长120.6%。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进出口86.8 亿元,同比增长48.2%,占蚌埠市同期进出口值的56.7%。从主要产品看, 蚌埠市出口机电产品30.4亿元,同比增长 45.9%,占同期蚌埠市出口总值的34.4%;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10.2 亿元、20.9 亿元,分别增长20.2%、49.2%。

今年以来,蚌埠海关为企业提供7×24 小时全天候通关服务,指导企业享受申报、 归类、RCEP 原产地等惠企政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支持蚌埠市产品“走出去”,促进外贸保稳提质。 (李景)


阜阳竹编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在阜阳界首市大黄镇筛子李自然村,王银是公认的能人。爱琢磨的她不断创新竹编产品,创办了界首市祥雨竹编专业合作社和吉金竹制品有限公司,带领大伙一起增收,还和儿子曹风帆一起钻研,获得竹编国家发明专利14 项。

在筛子李村, 几乎人人都会用竹子编各种生活用品, 但真正做出名堂来的, 还要数王银母子, 两人先后于2016 年、2021 年获得阜阳市竹编非遗传承人称号。

小时候,王银就喜欢看父母用竹篾条编筛子。 一根根青翠的竹竿,被大人用蔑刀切割成一条条细细的篾条,再编织成一个个罩头、筛子、筐等生活用品。竹编在当地源于明末清初, 至少已有300 年的历史。

“以前,竹编是村民们重要的谋生手段。 ”王银说,在老一代村民手中,竹编不外乎罩头、筛子、竹筐等生活用品。而自小喜欢琢磨的王银,则尝试着将传统竹编玩出新花样。

龙凤呈祥、年年有余、福字、双喜、鱼纹、八字纹、五星纹、辫子纹……王银利用篾青和篾黄之间的色彩差异,在竹编上编织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 同时,在她的巧手下,竹编产品还进一步变成了工艺品,形态各异的花篮、色彩缤纷的花瓶、山水相间的竹帘……

在长期实践中, 王银用心揣摩,发明创造出很多竹编工具和木质模具,以节时省力。 2020 年底,“智能自动篾条编织机”终于研发成功,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相对于以往人工操作,只要将底盘轧在机器上,篾条便会按照输入的指令自动运转编织,比人工编织缩短一半以上的时间。

如今, 王银还承担了在当地职业学校、中小学兼任竹编讲师的工作。她说, 希望能向更多人传授竹编的技巧与心得, 让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传承下去。 (任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