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743期)
来源: 2023-03-07 10:43:53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和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撑一把油纸伞,漫步江南烟雨,行走青石板街——

跟着李白游江南

“江南”最早见于《史记》。那时的江南,主体是洞庭湖和赣江流域。唐贞观元年(627 年)设江南道(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将长江中下游纳入江南。北宋至道三年(997 年)改为江南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明建都南京,周边十四府州称南直隶。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 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传承千年的江南,作为地理概念、区划概念、经济概念、文化概念等,在人们心中蔓发生长。

撑一把油纸伞,漫步江南烟雨,行走青石板街。江南与水密不可分,千万条溪流汇聚,终成万里长江。进入安徽,自西向东八百里。古往今来,有多少墨客文人流连皖江,来做江南客,“诗仙”李白大概是最知名的一位。

绿色江南    ——从池州到黄山

囊括安徽的江南,始于唐设江南道。1100 多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杜牧出任池州刺史,登临“江南名山之胜”齐山,看到的是“江涵秋影雁初飞”。300 多年后,南宋杨万里夜宿齐山寺也是秋天,“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不知他是否看到了包拯(曾任池州知州)所题“齐山”二字。

池州古称秋浦,齐山在其东南。秋浦也是条河,系长江支流。秋浦河被称为石台的“母亲河”,李白曾五到秋浦,留诗 40 余首。

秋浦河还有个很美的别称,曰云溪河。“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溪山各异,云月是同。山与云相接,这头枕着低缓矮山,那头依偎着万家灯火。石台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地灵人杰,九华山人杜荀鹤便是石台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风格曲调近乎白居易,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那年初春,李白应好友之邀,同游九子山。如痴如醉间,“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芙蓉为花,九子从此改名为九华。曾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梅尧臣同游秋浦,在九华山麓建了一座读书堂,至今见遗存。

石台的森林覆盖率近 85%,难得的富硒秘境。秘境通幽处,已是古徽州。祁门县始设于唐永泰二年(766 年),这里诞生了名医 190 余人、医书 40 余部,明清之际出过 21 名御医,汪机、徐春甫等奠定了新安医学基石。

烟雨中的祁门,有位烟波钓徒张志和,钟情垂钓、忘情山海,“斜风细雨不须归”。借问酒家何处有?与客携壶上翠微。从杏花村到翠微峰,从池州到黄山一脉相承,同属大黄山核心区,绿色早已成为其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绿色江南,只此池黄。繁华随雨落,新茶扑面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贵池肖坑等,享誉海内外。

红色江南    ——热血铜魂沸腾

寻一间隙泡杯茶,不必盖上杯盖,茶香四溢弥漫,心生欢喜。一盏茶的功夫,沿江而“上”即至铜陵。

铜雀台里有幅画,上书“铜魂”两个大字。铜,不过是自然界一种过渡金属,又怎么会有魂呢?稍加考证,原来东西方文明滥觞都有着铜的印记。《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两样都有铜的参与;十二铜表法则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开端。铜的开采、冶炼、铸造、使用,早已融入了整个人类文明。

妙不可言,奔腾不息的大江在此第一次改变了原来的流向。铜魂便也散落在此长江之中、南北两岸。李白有诗云,“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得天时、纳地利、聚人和,千锤百炼铸成古铜都,千年铜魂处处洋溢着创新光芒。铜陵因铜得名、因铜立市,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 年),更义安县为铜陵县。在这 200 多年前,已知天命的李白顺江而来为铜陵代言,“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他为五松山取了名,李白一生也只为两座山取过名,上一次是九华山。

戴月披星的铜陵人,勇立浪尖弄潮拓荒,这里冶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这里诞生了第一只铜业股票……铜陵人抓住铜、延伸铜,在包容中拥抱发展,多元文化融合;铜陵人不唯铜、超越铜,从包容中走向未来。在这田间地头、抬头望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用双脚丈量信仰、用双手打拼未来。在这车站码头、巷尾街头,南下北上的人们,延伸了徽商之路的所有想象。

蓝色江南——吹笛彩云之端

怀揣着铜的畅想和期待,直下江南便是芜湖。芜湖 , 春秋时名曰鸠兹,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芜湖县为其一,因多湖泊、芜藻而名芜湖。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省芜湖入襄垣县;及至五代南唐复置,自此芜湖之名传承至今。

千锤百炼一团火。自南唐及宋代,芜湖的冶炼业走向鼎盛,传承千年的铜铁冶炼史,造就了“火文化”重要发祥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明清时期的芜湖铁画更是驰名中外。明中后期,芜湖成为全国浆染业中心,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记载,“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近代以来,鱼米之乡的芜湖,与长沙、九江、无锡并称“江南四大米市”。芜湖得两江(长江、青弋江)交会、舟楫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成为长三角地区工商业重要发祥地,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誉。

清晨烟霭缭绕,在长江大桥上行驶着,三座擎天之柱矗立,犹如三座天门。“天门中断楚江开”,恰是李白在此处所写。1000 多年后,这里的安徽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太白之诗得以更好传承。蓝天很蓝,也蓝不过今天的十里江湾。距今百余年前,姚莹夜泊芜湖曾感叹,何人吹笛彩云端,烟月芜湖正渺漫。崭新的芜湖,正敞开大门欢迎四海八荒客,云开观树色,江静听潮声,拥抱新未来。

银色江南    ——诗意栖居之城

从芜湖顺江而上即至马鞍山,首先抵达当涂。当涂起源于古涂山氏国,最早指今天的怀远。西汉征和二年(公元前 91 年),设置当涂侯国(今怀远县),当涂之名源于此。东晋郭璞曾撰诗云,“长揖当涂人,去来山林客”。隋开皇九年(589 年)在今马鞍山境内重设当涂县,属蒋州(今南京)。从汉武取名到隋文建县,历经 679 年,今之当涂名与实副也。

当涂文化悠长,《千字文》即当涂才子周兴嗣所写。青年李白七次来此,终老于此。唐上元二年(761 年),亳州人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阳冰系李白族叔,富文词、工篆书,尤精小篆,被称为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芜湖十二中校园《谦卦碑》至今仍可领略。这一年冬,李白在当涂寻幽揽胜,题诗吟咏,写下 50 余首诗文,《夜泊牛渚怀古》早已家喻户晓。当涂西北牛渚山,北段突入长江中,因产五彩石取名采石矶,与城陵矶、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为纪念李白,唐元和年间在此建谪仙楼,清光绪年间复建为太白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楼一阁”。

李阳冰曾为病重的李白编辑诗文《草堂集》,并为其作序,称其为“千载独步,唯公一人”。300 多年后,苏门弟子李之仪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当涂县)。在这里写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为何李白、李之仪不约而同卜居于此?原因千万条,生活悠然第一条。江南多喜米,当涂人喜欢在清晨来碗面,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肉面,配几碟小菜,美妙极了。

这里的大江流淌着诗歌,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王安石、曾巩等600多位诗人如雁阵般栖居于此。自 1989 年始,每年重阳佳节之际,这里都会举办诗歌节,几经辗转定名为马鞍山李白诗歌节。诗歌的吟诵,最让人返璞归真,内心也最纯净,如同这银白色的钢铁,银白色的月光,银色江南,得此马钢。

青色江南    ——相看不厌之州

宣城古老到穿越春秋气魄战国魂,吴头楚尾江东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设宣城郡,及至隋唐时,宣州、宣城交相更替,这两个名字也都传承至今。宣城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宣纸、宣笔。南朝范晔在宣城任太守期间,著成旷世之作《后汉书》90 卷。上佳之心、清净之境,方能写出如此华美词章。

烟雨江南何所有?春来桃花百里红。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桃花潭岸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水深千尺也不及这穿越时空的太白和汪伦的友谊。

往事越千年,往昔的“徽杭古道”,横亘在皖浙边境,绵延三十余里。或羊肠小径,或青石板路,古徽州人正是从这里兵分两路:一路向北到南京、北京参加科考,读书明理、登科治国,抗倭名将胡宗宪是绩溪人;一路向南到杭州做点或小或大的生意,心有主宰、汇通天下,“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是绩溪人。

如今这里还有一条旅游线,既有桂林山水之美,又有云南石林之奇,集北疆喀纳斯之貌,还有 318 川藏线之险,驴友们亲切称其为“皖南川藏线”。

跟随李白的诗歌,行吟在烟雨江南。江南的烟雨,淅淅沥沥在每个人眼里,更镌刻在每个人心中。奔流不息的八百里皖江,流淌在时间和空间的每一个缝隙,从此世间万物不再孤独。烟雨江南和八百里皖江,在时空中相互碰撞、彼此成全。 (王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