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美国《侨报》第809期)
来源: 2023-03-07 10:52:59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和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淮北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矿山披新绿 转型闯新路

【侨报讯】近年来,淮北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大治理大修复大保护,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从“乌金之城”到“公园美城”

——生态立市,绿色蝶变

日前,记者来到淮北市绿金湖圆梦岛,只见湖面碧波荡漾,不时有水鸟掠过,微风吹拂,扑面而来的清凉和湿润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曾是房屋坍塌、杂草丛生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后变化可大了。”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朱成文感慨良多。绿金湖是经地下水上升、聚集降雨和汇集地表水形成的人工塌陷湖泊,经多年综合治理后,形成水域面积 1.16 万亩,总蓄水量 3680 万立方米的人工内湖。

为减轻采煤沉陷带来的危害,淮北市摸索出了“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 ;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截至 2022 年底,淮北市已投入采煤沉陷地综合治理资金约 157 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面积约 21.9 万亩,治理率达 51.5%。

此外,淮北市探索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通过提前挖出表土、注浆加固等方式对未完全稳沉的土地进行提前治理。“比如‘覆岩隔层注浆充填’技术,利用高压浆液对地下采空区裂隙、离层进行充填,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朱成文介绍,基于此技术,淮北矿业集团在煤矿采空区上建成了近百米高的 21 层现代化办公大楼。

自绿金湖公园沿创新大道一路向东,迎面山峦起伏的便是被当地人称为“三青山”之一的泉山。泉山曾因采石导致山体裸露、景观破坏严重,如今,记者现场看到,裸露的山体已铺上草皮,观景栈道沿山势建设,一条人工瀑布从山上落下,山体修复工程已现成果。

经过一代代淮北人的不懈努力,淮北市正向“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山水生态美城华丽转身,成为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区”。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

——“五群十链”,产业升级

转型发展要成功,不仅要甩掉采煤沉陷等生态环境“旧包袱”,也要锻造新动能。目前,淮北市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服务业协调并进。

在淮北市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中基电池箔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铝箔生产车间内,高水平铝箔轧机正快速运转。该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动力电池铝箔等产品,与中国电池行业的多个头部企业均有合作。

离中基电池箔公司不远处,安徽力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也是一派忙碌景象。“我们公司主要生产高精度双零箔、环保家用箔等铝加工产品,订单排到两个月后了。”力幕新材料董事长梁稳介绍,该公司的铝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数码电池、新能源汽车、空调制冷等多个领域,2022 年营业收入达到了 23 亿元。

上述两个企业是淮北市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淮北市加快构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 2025年,建成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 5 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 10 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优良的营商环境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融,成为淮北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解。2022 年以来,淮北市持续深化“一改两为”,集中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多措并举补短板、抓整改、促提升,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产业发展。

2022 年,淮北市“五群十链”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约 60%,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新能源产业链产值增速分别达 13.6% 和 36.8%,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产业基地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许昊杰)


“智造名城”正崛起

【侨报讯】初春的马鞍山市,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春潮。在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新特钢项目建设现场,近 3000 名工人奋战在施工一线,紧锣密鼓开展设备调试等各项工作。

该项目是马钢“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新特钢工程项目,项目于 2021 年 10 月正式开工,预计今年 3 月底实现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钢 320 万吨,结合现有的年产 120 万吨电炉生产线,马钢特钢总体产能规模将达到 440万吨。”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龚志翔说,届时马钢特钢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优特钢单一生产基地之一,马钢优特钢中国市场占有率将从 3% 提升至 12%。

被誉为“江南一枝花”的马钢,是马鞍山市的亮丽名片,也是马鞍山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标杆”。

走进马钢特钢智控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几块巨型数字大屏,每一块大屏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生产线和生产工序。智控中心集产线远程操控、产线集中管控和智能应用于一体,创造了特钢行业的多个第一。“它实现了工序的互联互通,数据融合共享,组织扁平化,操作集中化,管理专业化,智慧化指数大幅提升。”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设备管理室副主任胡正君介绍,未来,特钢公司将被打造为高效益、高效率、高科技的智能工厂。

在马鞍山市,以马钢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2022 年,马鞍山市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生产线 54 个,马钢交材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该市聚力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工厂、车间、生产线 3 个层级为全市 450家规上工业企业免费提供智能制造线下诊断服务。新增奥克斯、圣戈班 2 家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

与此同时,马鞍山市良好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和营商环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企业在这里落地。数据显示,2022 年该市海螺绿色建材、格力智能产业园、信义玻璃等 353 个项目开工,位居安徽省第 5 ;开工率 98.7%,位居安徽省第 2 位。天能电池一期、顺博合金一期、粤美智能家电等 232 个项目竣工,居安徽省第 2 位。

此前召开的马鞍山市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暨制造业三年倍增攻坚年动员大会提出,要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坚决打赢制造业倍增攻坚战。如今,以工业起家、靠制造业吃饭、因制造业兴旺的马鞍山市,“智造名城”的金名片正越擦越亮。(张从俊)


建设村医队伍 助力乡村振兴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晓婵

【侨报讯】最近,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晓婵忙得团团转。“最近的主要工作是加强调研力度,整理完善建言材料。”徐晓婵说,马上就要去北京出席全国两会,感觉很紧张。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徐晓婵将结合自己健康扶贫的经历,为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村医是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人”。2019 年,安徽省启动健康脱贫“百医驻村”专项行动,确保全省 168 个村医“空白点”消除。徐晓婵和身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科医生的丈夫张建明同时报名。在驻村的两年期间,夫妻俩在向当地村民科普健康知识、建立预防医学体系、培养带不走的村医队伍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目前,安徽的基层医疗体系逐步完善,硬件设施基本武装到了村级卫生室,定向委托培养乡村医生的政策实施后,村医短缺情况将有所改善。”但是,徐晓婵发现,乡村医生的数量和水平在不同地区还存在差异,偏远地区的村医配备仍然需要加强,村医队伍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且全科医生依然紧缺。基于对省情的了解,徐晓婵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广泛的调研与数据收集。调研显示,当前乡村医生队伍依然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难以适应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如何吸引、留住更多的村医?如何提升村医队伍的诊疗能力?徐晓婵认为,要整体谋划、通盘考虑,从保障村医的编制和收入、加强村医的培养培训、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等方面多向发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保障农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必将有力地支持乡村振兴事业。”徐晓婵说。(班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