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法国《欧洲时报》第752期)
来源: 2023-05-12 17:47:29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和印尼《国际日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国际日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安徽文旅、餐饮、购物等市场在“五一”假期均呈爆发式增长——

满满“烟火气” 消费活力足

人挤人的景区、排队等位的餐厅……回望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安徽全省文旅、餐饮、购物等市场均呈爆发式增长,消费市场热闹非凡、活力十足。这既有“假日效应”因素,也得益于全省上下抓住“流量风口”,点燃“五一”消费热情。

亮眼数据折射火热市场

“总销售额15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各项指标都翻番增长,尤其是服装类表现突出。”5月4日,六安百大商场已恢复日常客流,商场营运部门负责人商杰介绍,“五一”假期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前4天,商场里全是人,一直到假期最后一天,受天气影响客流才少了一些”。

马鞍山金鹰国际购物中心销售额2300.01万元、同比增长197.79%;滁州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1824.2万元、同比增长29.78%……“五一”假期全省各地的零售百货行业普遍销量增长。省级重点监测的241家零售企业共实现销售额17.11亿元、同比增长12.4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4.17%。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复苏的“晴雨表”。“五一”假期,安徽省重点监测的13家餐饮企业共实现收入1.17亿元、同比增长148.43%,较2019年同期增长79.15%。

人们趁着放假逛街聚餐,使堂食餐饮火爆。省级监测的13家餐饮企业堂食收入同比增长178.94%,其中,同庆楼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堂食收入4970万元,同比增长570.72%。

“五一”假期,为期4天的第二十届安徽国际汽车展览会接待观众共计26.5万余人次,销售新车9724辆、销售额达17亿元。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韩震说:“消费者超强的购买力和饱涨的热情,点燃了车市的信心,对促进本地汽车经济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假期消费是观察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一组组数据彰显出“五一”消费市场活力,也折射出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和内需活力。

密集促销“再添一把火”

“五一”假期只是提振消费的契机,大众的消费热情是如何被掀起的?纵观“五一”假期全省各地的表现,密集的促销活动是“基础打法”。

安徽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省级重点举办2023“徽动消费·美好仲夏生活”暨第二十届安徽国际汽车展览会、2023安徽(安庆)老字号嘉年华等5场促消费活动;各市围绕汽车、家电、百货、餐饮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五一”购物季、惠民车展等46场重点促消费活动。

围绕文旅,“五一”假期前夕,安徽文旅推出10个系列113个线路产品,让游客随心选择。

假期中,西递景区的“西递传奇”大型水幕演艺光影秀让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夜经济”是拉动消费的“新引擎”。黟县各景区“五一”假期推出丰富多彩的“夜游”活动,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如西递景区在原有的音乐喷泉、水墨电影基础上,增加了三体投影、巨型月亮、波光喷泉等项目,吸引了更多客人留宿西递,盘活夜经济。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3天,安徽省夜间消费规模占比约53%,较去年同期增长139%。 

“今年二季度以来,我们以‘徽动消费·美好仲夏生活’为主题,省市县三级联动已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500多场,带动商品销售额超25亿元。”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黄英说,二季度预计全省各地累计开展促消费活动达1600场、带动商品销售额80亿元以上。 (彭园园


科技成果“上新” 产业价值“落地”

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展现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4月26日至28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市举行,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主题,一批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精彩亮相,并从实验室、参展台加速走向生产线,呈现出更加广阔、生机蓬勃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科技大集”酷炫上新

智能灭火机器人、糖尿病无创检测仪、350公斤级载重无人机及应用系统……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上参展成果超过1800件,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首发、首展产品。

阵阵茶香飘来,不少参观者在一处展台前停下脚步。“根据不同品类茶叶的特点,我们开发出DF系列茶叶质选机,让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条件的茶叶有了可对比的客观分级标准。”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王亮说。

茶香也怕巷子深。“创新成果需要平台才能广为人知,这次来赶‘科技大集’,就是为创新成果打开市场。”王亮说。

据统计,本届科交会共汇聚、对接科技成果1944项,成果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以及中西部等地区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转化价值加速“落地”

“高性能稀土锌钛合金开发及产业化”“中药化学对照品研制及其关键技术攻关”“智能驾驶汽车高精定位与地图解决方案”……科交会上,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签约。

科交会上,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手,总投资5500万元的“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正式签约,预计两年后将实现量产。

据统计,本届科交会征集技术需求1020项,涉及企业835家,意向投入金额54亿元;另一方面,509项成果获得落地应用,其中来自企业的科技成果有311项。

让科技成果持续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实验室、参展台走向生产线,科技创新成果才能真正服务高质量发展。催化这一过程则需要多方合力,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场景创新搭建“舞台”。今年以来,合肥市已累计打造本地“三新”产品应用场景272个,并将继续创新政府采购方式,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先试先用,为科技成果提供更多应用场景。

——技术经纪人建立“纽带”。科交会的专项活动地点之一安徽创新馆是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1400余人。未来还将有更多技术经纪人走向“科技大市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找不到”“谈不拢”“难落地”等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科创金融改革引来“活水”。安徽省发布《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作为中国五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合肥市将从健全科创金融机构体系、创新股债结合融资模式等八个方面系统发力,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引流”到科技创新领域,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马姝瑞 何曦悦 戴威 吴慧珺  


安徽茶香飘四海

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声响,灵巧的手掌在锅中不断翻转,一阵阵水雾升腾而起,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近日,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光明茶业有限公司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代表性传承人谢四十和儿子谢峰一起为游客讲解绿茶杀青的传统技艺。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安徽省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项目。安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制茶工艺内涵丰富。我省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习俗,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长于北纬30°线上的黄山毛峰,是中国烘青绿茶的集大成者,也是徽茶的典型代表。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茶行。漕溪是徽州区富溪乡的古称,也是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凭着多年种、采、制茶的经验,谢正安带领家人以“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坯(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艺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汤色清澈的新茶叶。后来,毛峰种植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出产的茶叶相应改名为“黄山毛峰”。

晨雾刚刚散去,地处新安江上游的祁门县天之红生态有机茶园里,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已进入采摘期。中国红茶起自明末,盛于清代,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祁门人士胡元龙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后来者居上,创造出了被茶界誉为“祁门香”的红茶。1915年,祁门红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风靡全球。

一百多年来,适宜的气候给祁门茶树创造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也孕育着一辈辈懂茶的人,今年57岁的王昶便是其中之一。王昶说,祁红的采摘标准十分严格,高档茶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原料为主,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有筛分、打袋、风选、拣剔、复火、匀堆、拼配等工序。上乘的质量全靠手上功夫,又称“祁门工夫红茶”。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程兆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