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魅力安徽
《魅力安徽》专版(澳大利亚《华廈商报》第843期)
来源: 2023-05-12 17:56:21 责编: 刘东伟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和印尼《国际日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国际日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安徽奔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1800多件成果参展,1.8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0多场专项活动,汇聚及对接科技成果1944项,509项成果获得落地应用……日前,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合肥胜利举办,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主题,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江淮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从未止步。安徽全省上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2022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原始创新厚积成势

在合肥,如果问起“云飞路”,可能十有八九摇头不知,但是说起“量子大道”,大多都能指出准确方位。在这条数百米长的道路上,集聚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崛起全国量子产业的闪亮地标。

“墨子”升空,“九章”问世,“祖冲之”加速……近年来,安徽量子科技一路高歌猛进,奠定中国“量子优越性”的强劲实力,挺起大国重器的坚实脊梁。2021年,合肥本源量子成功交付使用一台量子计算机,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如今,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正在合肥本源量子紧锣密鼓生产,中国最新量子计算机“悟空”即将面世。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世界独创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成果,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新技术;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45.22万高斯稳态磁场,刷新保持23年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世界上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对暗物质探测、物理学基本常数检验、相对论检验等基础物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2022年初以来,一批镌刻着“安徽烙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喷薄而出”,在多领域国际赛道“并跑领跑”。

原始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立足国家所需、发展所向,安徽省聚力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深耕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天都实验室”探测深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发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00余家,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总数全国第5位。

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镇。

技术创新澎湃激越

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开幕式主火炬“飞扬”;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全色激光投影机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地上投射出清晰影像;科大讯飞各种翻译设备高效沟通中外……在北京冬奥会上,一批来自安徽的高科技成果闪亮登场,助力世界瞩目的冰雪盛会,让江淮大地的创新名片更加闪亮。

科学是技术之本,技术是产业之源。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撑,便没有产业集群的跃起。

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安徽省积极编制“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清单,组织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组建能源互联网、水科学、江淮气象、先进功能膜材料等联合基金。

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坚。安徽优化完善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攻关。

推动科技支撑民生福祉。安徽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1.4万多个行政村服务全覆盖。聚焦生命健康等领域,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等成为抗疫重要力量。设立“双碳”科技创新专项,企业牵头实施首批“双碳”项目11个,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9亿元。

产业创新风起云涌

在科技创新的金光大道上,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最先一公里”,从成果到转化的产业创新则是“最后一公里”。安徽省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大力推动创新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国(安徽)科交会网上云展厅上线,在线展示高水平科技成果1000余项。安徽科技大市场月度成果路演交易活动常态化开展,促成大批成果对接或交易。“羚羊”工业互联网汇聚科技成果7万余项,助力传统企业跃上云端。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大硅谷”“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传感谷”等产业集聚发展。150亿元天使基金群组建,安徽省新兴产业首只引导基金人工智能主题母基金揭牌签约。2亿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设立,撬动科技贷款510亿元。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安徽省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2022年,在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占比分别达92.9%、55.7%;海螺集团、安利股份、荃银高科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省级创新联合体,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安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78万家。企业,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放眼全球,每10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在安徽制造,世界每5块液晶显示屏就有1块在安徽生产。

安徽,科技成果加速从“纸面”落到“地面”。

制度创新惠风和畅

树高千尺,根植沃土。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离不开制度创新培土固基。

从合芜蚌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到全国首个省级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再到《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安徽省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持续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安徽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截至2022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7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9.7万人;科研机构7267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35万人。

成立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推进国家新一轮“全创改”,揭榜“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改革任务;深入推进放权赋能改革,在6家高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首创“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扶持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

近年来,安徽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树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不断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放眼江淮,正在形成人才成长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福地。

创新无止境,奋进续征程。

在合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是一场科创“重磅”的发布会,是一场科创成果的展示会,是一场科创项目的交易会,也是一场科创“大咖”的交流会,精彩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集”。

安徽,豪情满怀举办国字号成果转化盛会,全力以赴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张理想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在合肥发布

用奋斗“叩问苍穹”

日前,以“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包括众多院士、专家和国际航天界知名人士在内约1200名嘉宾参会。启动仪式上,公布了2023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颁发202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最高成就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航天创新团队奖”以及“航天国际合作奖”,并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和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本联合研究科学成果。

安徽天柱山“登上”火星

本次发布的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包括西柏坡、漠河、周庄等,将中国标识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就是其中之一。天柱山镇设立于1992年,总面积7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36万。境内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柱山,天柱山镇“因山”得名。

两颗奔月卫星“借名”黄山主峰

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计划搭载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发射的两颗鹊桥通导技术试验卫星分别被正式命名为“天都一号”“天都二号”。

 2022年,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组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被称为“天都实验室”。

据了解,面向未来月球探测与地月空间通信导航的迫切需求,深空探测实验室提出月球通道实验性任务,计划2024年在鹊桥二号中继星发射任务上,以双星搭载方式奔赴月球,择机分离并开展环月轨道通信导航关键技术实验,助力未来月球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建设。

黄山天都峰,险峻难攀,直插苍穹,无限风光在险峰。“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卫星命名源自安徽黄山主峰“天都峰”,寓意中国深空探测事业扎根江淮大地,不断向更高更远的深空迈进。

合肥培育千亿级“空天系”产业生态

近年来,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安徽以省会合肥为主阵地,积极依托自身产业和创新优势,不失时机抢占新风口,涵养“空天系”产业生态,打造产业新地标。

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上,超百亿空天信息项目“牵手”合肥,国电高科天启合肥总部基地、太空星际InSAR卫星星座、银河航天合肥星座、“玑衡一号”商业气象卫星星座研产及运营基地产业等九个空天信息产业项目为合肥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2021年底以来,合肥市瞄准战新产业“新赛道”,抢抓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空天信息产业集群。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市新签约空天信息类项目共31个,协议投资额超200亿元。目前,全市已汇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创新平台近70家。

合肥围绕高新区聚焦打造空天信息核心园区,中安创谷挂牌“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园”,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未来科学城”空间规划,建设空天信息产业专业化标准厂房,按照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地面设备、终端设备、数据应用、太空探索、测试平台等产业环节,集聚产业上下游企业与项目,加速制造项目招引与科技成果转化。

未来,以空天信息龙头企业为抓手,合肥市将引导下游应用龙头中科星图、航天宏图、四维图新等数据应用厂商集聚发展,全力推动星座体系建立,重点招引卫星地面设备、测运控系统相关项目,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同时,在卫星、火箭、航空材料、终端设备等领域强化布局,壮大合肥产业能力,推动应用多元化。此外,围绕低空等关联产业,招引一批项目,抢抓低空产业发展机遇。按照合肥“产业生态”模式,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将力争“十四五”末,形成1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制造产业,3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产业,500亿元左右规模的“通导遥”数据综合应用及配套产业,培育千亿级“空天系”产业生态。(刘静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