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今日头条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丨12000多个“火种”点亮大凉山
来源: 新华网 2020-09-12 13:42:08 责编: 徐文娟

新华社成都9月11日电 题:12000多个“火种”点亮大凉山

新华社记者李力可、吴光于

“那种痛一发作,想死的心都有了。”三叉神经痛曾是困扰彝族妇女阿连莫子歪多年的噩梦。她请过“毕摩”(彝族重要仪式主持者)驱“鬼”,也找过民间偏方,但疼痛始终挥之不去。直到听说县里来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广东大夫陈佳声,她慕名而去,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阿连莫子歪终于摆脱了顽疾。

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的普格县是四川省7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20余万人口,却只有500多名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和人才奇缺,是当地脱贫攻坚中的短板。

作为佛山对口帮扶凉山工作队中的一员,10个月前,陈佳声告别家人,来到普格县中彝医院挂职中医科副主任。到普格不到半年,他在医院搞起了无痛针灸、中药穴位贴敷、手法经络推拿等过去从未开展过的治疗项目,由于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前来中医科寻求治疗的人数增长了77倍,他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医专员”。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凉山大地上有12000多名像陈佳声这样的干部,他们有的来自广东、浙江等对口支援省份,有的来自中直机关、央企,有的是四川省委组织部选派的优秀人才,也有凉山州以及各县机关单位的“土著”。

12000多名干部如同12000多个火种,在茫茫大凉山散发着光与热,誓与贫困决战到底,在今年年底前完成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

“为了全力以赴保障收官之战,我们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中心工作,紧扣决胜攻坚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坚持力量向攻坚战场投放,堡垒在攻坚一线建强,实绩用攻坚成果检验,为夺取脱贫攻坚全胜收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凉山州委组织部部长刘晓博说。

4月8日,凉山州从4个已摘帽县抽调182名脱贫攻坚综合帮扶队员,转场驰援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4个县,开展“百日攻坚”,确保如期打赢“歼灭战”。

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离县城17公里,是一个高海拔高寒彝族聚居村,全村260户村民中有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1月,国家电网喜德公司的王小兵成为阿吼村的第一书记,今年已经是他驻村的第4个年头。

国家电网四川公司派驻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的第一书记王小兵在介绍政府出资修建的易地扶贫搬迁房(2018年1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肖林 摄

“2005年,我就曾负责阿吼村的户户通电工程,12年后我又回到了这里。”王小兵告诉记者,2017年,阿吼村73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部住进新居,村里还为村民修建了“微田园”和集中养殖区,满足群众种养的需求。如今村里发展起了生猪、阉鸡养殖,雪桃、贝母、百合种植等十多种特色产业。

这是8月31日拍摄的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为了让贫困群众“迁得出,留得住,能发展”,村里还成立了丽火现代农业公司,对接市场打开农特产品销路。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8979元。

乡亲们脱贫了,45岁的王小兵却因为扶贫“漂白”了头发。“1964年,我的母亲殷德华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杰出代表,赴人民大会堂进行文艺汇演。2017年,我踏着母亲的足迹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分享国家电网的扶贫经验。在民族团结的道路上,我们两代人,一颗心。”王小兵说。

初秋的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10亩蓝莓树与旁边的土豆田形成了鲜明对比。“把蓝莓引进布拖县,多亏了这块试验田。”农艺师熊瑛说。

在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熊瑛(中)在指导当地彝族群众对桃树进行疏果(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熊瑛是四川江油市农业农村局的一名农艺师。2018年8月,她作为绵阳江油市对口帮扶布拖县工作队中的一员,来到了被誉为“凉山西伯利亚”的布拖县。两年来,她在试验田里起垄、施肥、改土、育苗,将蓝莓、杏、桃等水果成功引进到了大凉山。今天,一片横跨三个村共3600亩的高标准蓝莓果园已经建成,等到2022年挂果投产后,每年收入预计可达8000万元。

“也许那时候我已离开大凉山,但这里的乡亲、这里的果园将是我永远的牵挂。”秋日的阳光照在熊瑛被晒得红红的脸上,她的眼里有火一样的光芒。

在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农艺师熊瑛拍摄自己修枝等田间管理素材(7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相关新闻
住进好房子 告别穷日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