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今日头条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英雄大别山 永远跟党走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21-02-20 14:57:22 责编: 李桑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会议室。闫 硕摄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闫 硕摄

讲解员吴昊娅介绍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情况。闫 硕摄

拉开战略进攻序幕

踏入大别山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群山。从安徽省金寨县城驱车近一个半小时,绕过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记者到达了位于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鏖战鲁西南,挺进中原,义无反顾地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别山区位于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战略上敏感的部位,又是过去红四方面军的老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当时国民党正集中兵力于东西两翼战场,中央部分的兵力很薄弱。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迫使蒋介石调动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同解放军争夺这块战略要地,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目的。当时中共中央还决定,进军大别山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即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然后再夺取城市。

“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起来容易,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实在是一招‘险棋’。”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远说。毛泽东指出,到外线作战,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而实现这个战略意图,既需要有刘邓这样具有军事才能、顾全大局的指挥员,又需要有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战士们。

鲁西南战役胜利后,刘邓大军不经休整,便迅速甩开将要向它合围的几路国民党军队,在进入鲁西南的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及新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掩护下,从8月7日起分三路向南疾进,提前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进攻行动。

“亲人红军回来啦”

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革命历史陈列馆,一身旧军装和一双旧草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讲解员吴昊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从北方南下的三纵指战员刚熬过蚊虫的叮咬,又迎来大别山凛冽的寒风,蒋介石指挥部队加紧封锁,妄想让仍然身着夏装的战士们冻死在大别山区。刘邓指挥员从全局出发,号召战士们依靠群众、自己动手,用最短的时间制作出冬装。金寨群众听到红军遇到了困难,积极响应,纷纷捐出自家的布料和针线,并连夜帮助战士们缝制冬装。陈列馆里的这套军装和草鞋正是历史的见证。在金寨,体现这样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还有很多。

吴昊娅介绍,刘邓大军当时之所以选择金寨,是因为这里崇山峻岭、延绵不绝,不仅有地理优势,而且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亲人红军回来啦!”吴昊娅用一句话解释了为何战士们能够得到乡亲们如此真切的拥护。原来大别山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在当地人民的心中,刘邓大军就是自己的亲人,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在金寨,有一种精神和三个“十万”广为流传:在革命战争年代,十万金寨儿女为共和国的建立英勇捐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良田十万亩,十万老区人民告别了世代生存的家园。这三个“十万”生动地体现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和永远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采访中,胡遵远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入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金寨的红色历史光辉灿烂、红色资源积淀深厚、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近年来,金寨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农产品销售活动,让山外的人“走进来”了解红色历史的同时,让山里的农副产品“走出去”助力乡亲们增收。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金寨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丁立群)

    相关新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练真本领 创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