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坚定信心开好局】聚动能,产业发展怎么抓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2-13 07:29:24    责编: 徐文娟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安徽经济在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后,要拉高标杆、继续争先进位,关键在于抓实抓好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怎么抓?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到“新春第一会”,岁末年初多场为2023年安徽发展布局定调的重要会议,都将深入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全力拼经济,必须集中精力抓产业。新春伊始,全省上下正加紧行动,努力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汇聚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的磅礴动能。

深化“两强一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正值春管春耕时节,从淮北到江南,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人忙碌的身影。

农业稳,天下安。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深化一产“两强一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家粮食安全,牵动发展大局。去年,我省粮食产量820.02亿斤,再创新高。今年,我省将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并提出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820亿斤以上的目标。

近日,省发改委一项调查显示,我省农户户均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户均预计播种面积均有所增加,户均耕地面积较上年增加5%,农作物户均预计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4%。多种粮、种好粮,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

扛稳粮食安全担子,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必须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路子。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望江县,种植大户蒯家华近段时间在农技专家上门指导下,为小麦排水施肥、做好田管。“有信心今年再获好收成。”蒯家华说。入春以来,望江县组建了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4个专家组,动员2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业经营主体,指导生产。

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要持续提高农业科技、农机装备水平,补齐农业生产体系的短板,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

科技强农向全链条延伸,机械强农向全过程覆盖,农民增收向全方位拓展。今年,我省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再收集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数字赋能水平,新建数字农业工厂各100个。加快农机补短板项目研发,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实施农民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力争农民收入增长8%左右。

深化“提质扩量增效”,夯实制造业根基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产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制造业。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化“提质扩量增效”做强二产。

兔年新春,我省制造业企业正以惊人的效率高速运转。在合肥,联宝电子每0.5秒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芜湖,奇瑞汽车新能源二期工厂总装车间每两分半钟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在滁州,光伏玻璃日产能逾万吨,且仍在快速增长。

上升势头强劲的制造业,是近年来安徽经济总量跃升的最大支撑。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定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支柱、新赛道”。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新的一年里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春节后,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来华考察。长春、上海两个老牌汽车重镇之外,合肥是奥博穆考察的重要一站。作为电动化转型步伐最快的传统车企巨头的“掌门人”,奥博穆表示,安徽发展势头好、营商环境好,是大众集团非常看重的合作伙伴,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形成更多高质量合作成果。

大众汽车等跨国公司的动向,充分印证我省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优质企业看好安徽、投资安徽,安徽制造业体量也将迎来更大增长。

做大的同时,还要提质增效、做优做强。1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最新一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8家入选的中国工厂中,我省独占2家。全球“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咨询公司共同遴选,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获此殊荣,折射出安徽制造业在运用新技术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运营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持续进步。今年,我省将继续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3万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

二产特别是制造业质量效益的提升,不仅要靠企业自发努力,也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亩均论英雄”改革,对企业进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实行差别化财政、金融、用地、用能等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

在去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我省“亩均论英雄”改革将向纵深拓展,将占地5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全部纳入评价范围,并在主要评价指标中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单位能耗营业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强省之基。抓住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势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拥抱“工业4.0”时代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锚定提升质量效益的目标发挥“亩均论英雄”等改革的牵引作用……“安徽制造”必将进一步壮大体量、提升质量,为实体经济筑牢坚实根基。

深化“锻长补短”,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经济是否有活力,循环是否畅通,增长是否能够惠及广大群众?要了解上述问题的答案,第三产业是很好的观察窗口。因为,这里有货物流量,有衣食冷暖,有人间烟火。

疫情发生以来承压最大的第三产业,近期回暖态势明显。春节期间,我省消费市场、旅游市场都迎来久违的热潮。全省重点监测的254家零售和餐饮企业春节假期共实现销售额26.15亿元、同比增长4.57%。黄山风景区春季假期共接待14.18万人,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2.36%;九华山风景区春节累计接待游客31.45万人次,同比增长178.71%。

很多人感慨,“烟火气回来了”。“烟火气”要持续升腾,还需巩固消费市场复苏的基础。引育龙头企业,打造消费品牌,培育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平台……各地和有关部门近期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正是要千方百计让消费热起来、活起来。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意义,不只是通过消费作用于需求端。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产业等属于三产的板块,也会作用于供给端。深化三产“锻长补短”,必须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更大作为,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我省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产业基础,在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制造+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去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今年,将努力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60家。

货畅其流,维系着千万个家庭的生计饭碗,关乎经济引擎的高效运转。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为我省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带来独特优势。蚌埠市去年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接下来,我省将完善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蚌埠生产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支持芜湖马鞍山打造江海联运中心,提升铜陵、安庆、池州等港口城市口岸能级,促进更大范围、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的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三次产业协调并进,经济发展才能行稳致远。随着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的深入推进,安徽经济必将在更加均衡协调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作出更多贡献。(记者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