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头条新闻
下半年,我省将紧扣“1+5+N”工作格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接续发力——
扎根“一体化”结出更多硕果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8-24 07:37:36 责编: 徐文娟

今年以来,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紧扣“1+5+N”工作格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下半年,我省将进一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形成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合作成果。

振兴皖北 高标准建设一个集聚区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重点在安徽,短板也在安徽,而人口最多、经济最薄弱的皖北地区,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中之短”。我省提出的“1+5+N”格局中,“1”就是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建设一个集聚区,补短板、强动能。我省以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突破口,持续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制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园中园、投资合作等模式深化与沪苏浙园区共建,加快建设“6+2+N”承接平台,加速皖北全面振兴步伐。今年上半年,皖北集聚区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5.9%。在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签订的26个战略合作协议中,涉及皖北的有11个。

下半年,如何建好皖北集聚区,更好地实现皖北振兴?据介绍,我省将进一步瞄准高端化,发展大健康、现代医药等产业,承接沪苏浙中心区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现代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有序承接新型绿色重化工业,构建高质量的产业链;瞄准绿色化,加快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建立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展销物流平台和现代物流枢纽基地,提升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质量,构建高水平的生态链;瞄准智能化,加快5G布局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项目建设,形成“新产业+新基建”发展新模式,构建高能级的价值链;瞄准融合化,结合“三区一体一廊”等建设,推动皖北地区开发园区与沪苏浙园区开展结对共建合作,深化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构建高层次的合作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将集聚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样板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产城融合发展先导区、重要的能源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省发改委皖北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说道。

“块面”对接 打造五个“区块链接”

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共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共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各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城区对口合作,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我省提出五个“区块链接”,全方位加强城与城、区与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下半年,我省将进一步强化这些链接,形成最大合力。比如围绕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省级协调、省市联动,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建立完善“1+1+N”规划政策体系,共同编制总体方案、国土空间规划及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研究制定“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指引,培育一批新的功能区。

在推动各市城区对口合作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共有14个省辖市与沪苏浙17个城市签订26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2个城区与沪苏浙20个城区开展对口合作。

下半年,我省将继续用好各类平台,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合作,到年底实现合作协议城区全覆盖,并在科创、产业、开放、环保、民生等领域形成更多示范性强、成效明显的合作成果。

“点”上突破 落实N个重点协同事项

一项项长三角重点协同事项,犹如一个个具体的“点”,是三省一市推进一体化发展和合作共赢的基础性工作。下半年,我省将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协同深化事项,同时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生态共保、开放共赢和民生共享等领域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强化创新合作,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我省将联合沪苏浙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常态化联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促进创新链跨区域协同;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难题,围绕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

让更多安徽百姓享受一体化带来的红利。在卫生健康方面,我省将进一步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积极推动安徽省立医院(中科大附一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持续引导省内医疗机构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与长三角地区医院开展合作,推动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加强优势医疗资源和品牌输出,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在教育合作领域,我省将推动省内高校与沪苏浙优质高校全面合作,健全高校联盟或学科专业联盟发展机制,支持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加快推进长三角学前教育联盟和长三角国际商务联盟建设。( 本报记者 王弘毅)

    相关新闻
扎根“一体化”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