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评论 | 为人师表更应严守底线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8-12-18 09:22:39 责编: 武静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涉及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全体教师。教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与“保质”,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实现息息相关。

《准则》的出台,是不是仅仅为了约束教师的行为呢?其实不然。正因为教师职业对党和国家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国家理应保持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素质。不容回避,教师队伍中难免也有不符合《准则》要求者,有的在教师岗位上不能忠于职守、严守道德,经不起金钱等各种利益的诱惑,做出有损于教师职业道德和美好形象的事情,有的甚至违规违法受到法律的惩罚。《准则》的出台,既是增强教师的底线意识,又给教师立起一面镜子,让教师能够常常对照、检视自我,警醒教师遵守规则、约束行为,从而在错误端倪之处及时止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台《准则》既是对教师的“严管”,更是对教师的“厚爱”,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真切期望和关爱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自身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争做“四有”老师,当然需要具有坚定的底线意识。有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不动摇、敢坚持。有道德情操,就是要自觉爱国守法,坚守廉洁自律,身正为范、抵制诱惑,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有扎实知识,就是要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多一些工作上的研究、少一些利益上的钻营,多一些自身水平的提升、少一些无关痛痒的牢骚。有仁爱之心,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安全防范,把学生利益放在心上,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好服务。有底线意识,一心从教,就会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四有”好老师。

《准则》划定了诸条底线,并不代表教师人人都能时刻严守底线。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认知问题的水平,升华思想道德境界,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心,才会从根本上增强职业底线意识,从行为上自觉遵守《准则》。王安石有言:“不患人之不能,而患人之不勉。”教师为人师表,应当时时勉励自己学习,从世俗中超脱一些,看到些人生更高的境界,提升远比金钱名利高雅的品位。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品质。”学习的过程可能是充满痛苦与烦恼的,但是学成的结果却可以使人获得快乐和幸福。通过学习,教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自然也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快乐。

《准则》的出台,回答了“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合格教师”这个问题。当教师认同《准则》、严守底线,自然而然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来。教书育人,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需要教师以毕生精力精心研究、勤于实践。培养人的工作,需要教师有专注的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职业生涯唯一重要的位置上。《准则》为教师从事真正的教育工作划定底线、保驾护航,阻断不必要的干扰,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清除藏于内心的渣滓,潜心教书育人,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教师的人生既是崇高的,也是美好的。(赵耀

    相关新闻
改革开放是深刻改变中国并影响世界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