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徽评:问政更要问责问效
来源: 2019-02-13 17:29:30 责编: 武静

近日在西安电视台一档问政节目中,交通局局长回应黑车问题,遭主持人连发数问怒怼:“3年了!还需要现在重新调研吗?为什么有这么多黑车,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坐黑车,难道您不知道吗?”“是不会管、不想管、还是不敢管?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还是有什么为难情绪?”(2月13日《新京报)

犀利问政,是正确的“打开姿势”。主持人怒怼交通局长,没有多余的话,开门见山,直指要害,措辞严厉,这应该就是电视问政的“正确打开姿势”。很长时间以来,电视问政在各地兴起,以“面对面”的形式发问,以直播的路径直达观众,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显著的。当然,由于传统的“见面三分礼”等原因,有的主持人在提问时“抹不开面子”,甚至是“开门不见山”,此举让电视问政的威力与效果大打折扣。

犀利问政,是监督党员干部的利器。无论是电视问政,还是其它问政,都是对各级官员的有效监督。留情面的监督、不痛不痒的监督、不戳中要害的监督必然违背问政的初始功效。“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犀利问政更有“穿透力”,一针见血,直抵“痛点”,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与找准问题的症结,同时,通过互动交流探讨与探索解决之策。监督一旦疲软,就让监督沦为形式,就会丧失监督功能。利器不利,岂能成“器”。

犀利问政,鞭策作风建设更犀利。改进作风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关键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问政犀利一点,作风建设就会更加犀利。延伸一点讲,包括问政在内的监督手段犀利一点、扎实一点,就能更好地抓住主要矛盾、发现突出问题,尤其让那些潜伏的、潜在的、“变种的”作风问题难以遁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问政更犀利、更有力、更有效。

问政更要问责,问责更要问效。犀利问政是监督的良好开端,是把握问题脉博的第一步。然而,止步于问政是不够的,必须让问责与问效同步跟进。“问责”是一种责任认定,责任人是否存在失职失责行为,必须过“问”,而且要“问”到位。“问效”不仅是进一步的监管行为,更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核心,“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办事效率和办事结果上。”这才是关键所在。只有让问政、问责、问效融为一体,疑难杂症才会得到根治。(作者 王旭东)

    相关新闻
徽评:“绿水青山”才是“流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