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教育投入,增量更要提效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05 09:05:27 责编: 武静

教育投入有多重要?近日发布的两份“重量级”文件告诉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我国教育现代化大步向前离不开教育投入。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6年保持4%以上。细看这几年,4%大盘子分配更多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分配结构中体现了教育公平。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699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727亿元,比规划投入多200亿元。

教育投入越来越多,教育资源越来越优质,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学习路径越来越广,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比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发展中国家为4.1%,我国教育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财政增量有限,民生支出的地方很多,如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持续增长?此其一。其二,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形势和民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比如城镇化推进让农村很多地方撤点并校,但这些年出现了反向变化,农民返乡创业,让孩子又回到农村上学,这对教育投入分配、教育资源分布又是一个新考验。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数量发展阶段,教育投入的重点是“增量扩面”,实现教育规模化发展,而在教育质量提升阶段,目标则在于如何使教育投入结构更加合理,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

“加大教育投入”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新建公立幼儿园、加快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维持如此大规模教育的正常运转,当然需要持续增长的财力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这是对教育投入的底线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细化目标,有序推进,使教育投入稳步提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健全保证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目的正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教育投入。

除了总量提升,还要提高效益。如果说持续、稳定的教育投入更多取决于信心、决心的话,教育投入的精准有效,则更依赖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投入结构的优化。根据实际,科学规划。应着眼教育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变化情况,合理规划教育投入,努力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从类型看,一些地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中,更多倾向于硬件建设,而对“人”的投入不足;从区域看,教育发展不均衡,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仍然不够;从阶段看,义务教育尤其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在具体支出项目之间要突出“优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在地区和群体之间要侧重“倾斜”,着力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倾斜,推动实现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在教育经费投入格局上要找准“痛点”,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尤其是学前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应受到重点关照。完善机制,落实责任。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之所以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财力难以支撑,需要中央专项补助、省级统筹以及社会援助。应从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入手,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由于涉及地区多、项目广,还容易出现重复投入和无效投入现象,不妨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监管体系,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2019年,教育部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从法律上保障和规范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经费使用效益,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精准的高质量教育供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韩小乔)

    相关新闻
安徽日报 | 以金融“活水”涵养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