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19 08:33:03 责编: 武静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何为消费扶贫?消费扶贫通过线上和线下多元渠道购买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和服务,将爱心行为与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有机结合。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举措,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要尽快消除制约实施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使其成为一种“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模式,进一步打造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消费扶贫离我们并不遥远。众多家庭、食堂餐桌上的食材来自贫困地区;不少贫困地区风景优美,成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人一年吃掉70亿只鸡,有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消费市场规模之大,为消费扶贫拓展了空间,也让人人参与消费扶贫有了可能。不同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常规扶贫工作,消费扶贫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既兼顾了市场化特点和优势,也极大激发了公众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它会形成一种产业化的内生动力,激发更多贫困群众主动发展生产。比起“救济式”扶贫,消费扶贫这种“参与式”“造血式”扶贫,更能有效提升帮扶的质量和效率。

打通农产品销路的“堵点”。我省不少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良好,具有丰富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休闲绿色农业等,但受制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问题,藏在深闺无人知。发展消费扶贫有自发的因素,更需要有力地引导。尽快打开消费扶贫新局面,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为消费者和贫困户建立供需对接渠道。去年,我省举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31个贫困县和六安市叶集区展示推介300余种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取得积极效果。合肥百大集团争当“媒婆”,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环节作用,在合肥周谷堆市场内常年开辟农产品专销区,年成交量4万吨,成交额近1.7亿元,带动4000余户增收。这些成功经验应进一步推广。把销售渠道“堵点”打通,解决贫困户会种不会销的问题,贫困户才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对不少企业来说,找到优良的农副产品基地,建立固定的供应基地,无疑也是一件幸事。这件好事大家都能分享,消费扶贫必将成为扶贫的“蓝海”。

解决人人参与的“难点”。脱贫攻坚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扶贫开发备受社会关注。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愿意参与扶贫,为贫困群众献一份爱心、尽一份力量。消费者购买贫困户的产品,既能满足生活消费需求,又帮助了贫困户。跟其它消费行为比,消费扶贫被赋予道德价值,为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树立起良好的价值取向。我省多地开展“微心愿”活动,让爱心人士满足贫困群众的“微心愿”等,这些在线上线下搭建的帮扶平台,初步促进和形成了领导带头、党员紧跟、大众踊跃参与的生动局面。脱贫攻坚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仅要如期脱贫,更要防止返贫,让贫困户走上稳定的脱贫致富道路。消费扶贫还应结合县域结对、驻村帮扶、定点帮扶等模式,走可持续化之路,化解“一捐了之”“一送了之”“一派了之”老问题,实现持久稳定的扶贫效果。

消除内生动力不强的“痛点”。户脱贫、县摘帽不仅需要借助外力,更需要练好内功。内生动力不强,是不少贫困地区的软肋和痛处。开展消费扶贫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用这只无形的手,激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从贫困户角度看,通过销售农产品获得收入,可以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体悟到劳动价值、产品价值,激发他们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积极性。否则,即使贫困群众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客户,若是不注重诚信经营、开拓进取,市场迟早会萎缩,消费扶贫也难以为继。从贫困地区发展角度看,消费扶贫可以倒逼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消费扶贫主要是以销促产,市场需要什么,农户就生产什么,满足订单农业、农产品认种认购等个性化消费需求,这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和调整。消费扶贫是一个全产业链行为,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缺位,才能促使农产品“种养加供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夏海军)

    相关新闻
贯彻两会精神系列评论① | 以新担当绘就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