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包干制”包好还要干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19 08:35:49 责编: 武静

“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科研经费“包干制”,在全国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

我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2017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1.76万亿元。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日益加大,一些科研管理上的短板逐渐显现。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采取预算制和报销制,科研经费要严格按照预算要求来使用,这一思路被很多科学家称为“拿做工程的办法来做科研”。由于操作过于机械,从经费预算到报销流程冗长繁琐,致使不少科研人员把精力花在填表和报销上,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票据提交和复杂的审批程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解放科研生产力。

然而,松绑不是松手不管,“包干制”不是一包了之,包好还要干好。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其本质是纳税人的税钱,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包干制”最终目的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升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因此要在放权、激励与规范、约束之间找到合理平衡点,确保科研经费“好用”但不“滥用”。

目前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很大程度取决于科研人员的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科学操守及科研团队的稳定性等。完善包括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科研人员信用机制、科研项目“容错机制”和相应的审计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体系,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强化过程监管和后续追责,才能让“包干制”包得好、干得好,让广大科研人员能干事、不出事,持续焕发科技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张敬波)

    相关新闻
定下硬杠杠,就要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