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在强化针对性中增强获得感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26 08:32:48 责编: 武静

编者的话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报今日约请两位来自一线的思政课教师撰写评论,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在强化针对性中增强获得感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任。思政课办得好不好、效果如何?对学生而言可以用三个字来检验,那就是“获得感”。这种获得感是在思想政治观点、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等方面获得的满意与享受的主观体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来自哪里?来自理论学习与实践体悟、课内知识理解与课外认识检验、网络平台上下的互动交流、信息整合以及理性辨析等多样化方式。有幸作为我省一名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笔者深刻体会到,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首先,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将思政课教学目标具体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总目标具有整体性、方向性和宏观性,高校围绕这个总目标开展思政课教学,要努力避免总目标“顶天”与具体化“立地”的分离。应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和学习生活特征,以及各门思政课内容的侧重点,将思政课教学目标具体化,由“虚”入“实”把思政课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应细化各门课程目标,进一步凝练出通过课程各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目标,既突出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也注重具体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过程的随意性,提升课程质量与效果。

第二,紧扣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设计课堂教学。思政课能否吸引大学生,一个重要指标是老师教学与学生思想的对接程度。大学生思维活跃,关注视域广阔,思政课的理论阐释必须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角度。教学中要善于以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维特征,优化设计出既与学生疑问合“频道”、又与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相契合的教学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抽丝剥茧,通过问题的层层解答,找到解释现实问题的答案,影响或转变学生观念。比如,一些大学生在评价社会道德现象时,争论的焦点之一落在个人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定位上,涉及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问题,聚焦这个问题形成的问题链,可以从人为何需要道德、道德如何产生和发展、道德形成的经济基础及其决定的上层建筑要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如何形成,直到以何种原则衡量和指导道德实践的他律与自律,落在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解答上,从问题的渊源梳理看待现实,就能增强说服力。

第三,顺应大学生知行规律,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办好思政课,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理论知识、深化理论认知、强化理想信念。创新思政课教学,应遵循知行合一育人规律,不断拓展和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合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已形成若干可供学生自选的实践教学模块,如以红色基地为平台的现场教学模块,以各类竞赛为载体的竞赛实践模块,以微剧本、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微创作为模式的实践模块,以情境模拟沉浸体验为引导的虚拟实践模块等。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创新性统筹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着力打通实践教育主客体及实施各环节,全面统筹实践教育的理念导向、主题选择、组织实施、成果共享等各方面,让大学生在广阔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升华情怀,增强获得感。

第四,强化过程考核,注重多维评价。凸显大学生思政课兼备知识性与价值性特征,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知识性内容,更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不断改革思政课考核,创新多样化考核与评价方式,兼顾知识考查与认识考查,加大过程考核比重,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及其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督促,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中,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行水平,反馈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魏 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