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责任捆绑”还需制度牢靠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3-26 08:37:22 责编: 武静

学生吃得好不好?校长陪餐就知道。将于4月1日起施行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

事实上,校长与学生共同用餐,有的学校已推行多年。一些幼儿园园长带头当起“品尝员”,邀请家长当“试吃员”,把每日食谱和食材的样品放在入校处,还引入食品营养测算系统,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但校长陪餐尚未成为硬规定时,只有少部分学校推行。整体来看,当前学校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大多数地方主要采取学校食堂供餐、企业集中配送和家庭托餐等供餐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和严格管理模式,相关责任模糊不清,导致中小学校供餐企业良莠不齐、饭菜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把校长陪餐制由自发责任上升为硬性制度,就是把目标责任明确到人、工作责任传递到位。通过“责任捆绑”,将校长、园长等学校负责人置于和学生同样的食品安全环境中,激发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倒逼其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陪餐制不仅是为了给校园管理者增加压力,更是要切断学校和食堂之间不正当利益关联,让相关责任人没法“捣糨糊”,学校和食堂回归“监督与被监督”的本位。

校长身体力行值得肯定,但也有人质疑,饭菜上桌后,才发现有问题,是不是为时已晚?假如校长哪天有事不在,谁来履行陪餐义务?假如校长发现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办?全国那么多中小学、幼儿园都能一直推行陪餐制吗?说到底,舆论的担忧来自于政策是否能不折不扣地落实,以往也曾出现过,突击提拔干部顶替领导“带班下井”,领导到基层调研“同餐不同食”等现象,让人们的此类担忧值得重视。

陪餐制不是简单地让校长坐上餐桌,也不可能“一陪就灵”,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很关键。校园食品安全,贯穿于选料、制造、配送、供餐等全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校长陪餐是在校园食品安全环节加了一道安全阀,但整体保障不仅是校长坐上餐桌,全程环节都要有保障。从以往经验看,招标、选材、资质审核、人员培训、信息公开,往往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通过制度严把品质关,要求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项内容都定员定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让校长们自发把学生食品安全当回事,还要加强问责、奖罚分明,切断可能与供应商存在的利益链;让陪餐制度常态化,必须加强监督,加快建立第三方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机制,鼓励学生举报、家长参加、媒体曝光等监督形式。公开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一些地方通过手机App查看后厨工作实时视频,完善开放食堂后厨、食材可溯源等透明机制,也不失为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创新机制。

陪餐制不能成为“一阵风”或“时有时无”。“责任捆绑”成功与否,在于制度约束,也在于责任心。管理者真正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心上,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来抓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才会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制度执行不走样,各个环节都流畅,监督方式严格有效,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韩小乔)

    相关新闻
安徽日报 | 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