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落户放宽, “进得容易”更想“干得如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4-16 08:09:03 责编: 武静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对城市来说,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资源。随着全国范围人口红利的衰减,社会逐渐呈现老龄化态势,适龄劳动力便成了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下,不少城市外貌焕然一新、市政建设突飞猛进,“硬实力”有目共睹,却迫切需要来自人口质量提高的“软实力”补充。人才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换挡,丰富城市原有的阶层结构,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人口资源合理流动,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不断降低落户门槛,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全国多个城市发布人才引进新政策,大都包含与户口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优惠,有的城市还给出户口政策的升级版,不仅引进的人才可以落户,其直系亲属同样可以享受到落户待遇,实现一人落户、举家随迁。事实上,人才和城市的选择是双向的,城市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城市。虽然未来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才竞争压力可能更大,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干事创业、助力城市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放宽落户体现了城市对人才的重视,但人才落户不是一锤子买卖,特别是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后,二线城市的落户门槛基本趋于一致,又回到同等竞争条件。显然,要赢得人才,就不能局限于“落户思维”,而要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厘清思路:

——让人才居住有保障。安居才能乐业,对掀起人才争夺大战的二线城市来说,人才引入之后,虽有了户口,但如果没法买房或房价太高,人才流失是必然的。虽然人口大量涌入会带来房价上涨的预期,但放宽落户条件,不等于放松房地产调控,从长远看,人才对城市的核心作用是推动产业而不是房地产。此次政策也提出,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只有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才能实现落户人口住有所居、住得心安。

——让人才生活有甜头。随着落户条件的放开,各大城市纷纷伸出橄榄枝,但人才去不去,还要看当地提供怎样的生活条件;留不留,还要看城市能不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教育上,在随迁子女较多的城市,是否加大了教育资源供给,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升学需求?医疗上,有没有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线上结算率,推进远程医疗和社区医院高质量发展?就业上,有没有对那些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但未落户的农村人口优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等等。目前一些二线城市公共服务和资源承载能力不充足,与吸引人才落户速度不匹配,影响了人才留下来的积极性,只有同步推出与户籍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配套政策,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让人才发展有奔头。人才之所以愿意留在一座城市,除了是否有户口、生活得好不好,人们看中的不外乎是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等因素。现实中,一些从北上广外流的人才在二线城市遭遇职场“天花板”之后选择“回流”,某种角度说明人才更多考虑的是未来空间,而不是短期安稳,这也是当下一些城市人才战略所欠缺的方面。引来凤凰还要栽好梧桐,给人才以待遇更要给人才以机遇,聚焦当下更要着眼长远。让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干事创业环境,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更多从制度上考虑如何焕发企业活力,让产业集聚人才、企业寻找人才。如果在劳动力流动不畅情况下,只通过简单的落户政策吸引人才,一旦产业无法发展,政策红利难以持续,人才流失在所难免。

抢智抢才,更要用人留人。仅仅一纸户籍撑不起年轻人的梦想,有前途的工作、有希望的生活、有价值的付出,才是人才愿意留下的“定心丸”。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各地在出台政策降低落户门槛的同时,更需重视人才的需求,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解决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以最大程度发挥人才优势,释放更多活力。(韩小乔)

    相关新闻
视觉中国“黑洞”风波:版权生意无错,但得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