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让绿色成为发展最亮底色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4-23 08:47:47 责编: 武静

绿色展现生机,绿色寓意希望。

沧海桑田,百年瞬间。从全球变暖到荒漠化侵袭,从垃圾围城到雾霾锁城,工业革命在创造前所未有物质财富的同时,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警示人们,保护自然,绿色发展,人类才有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面貌。美国宇航局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近20年间,地球正在变绿,而且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在变绿。其中,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至少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25%。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大国担当。

绿色是理念,也是方向。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三年来,安徽空气质量、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运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初步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河(湖)长制深入推行,林长制率先全面推开,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水常流——国家控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6年的69.6%上升到2018年的75.2%,劣Ⅴ类断面比例从6.7%下降到1.9%;空气常新——PM2.5年均浓度从2016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49微克/立方米;绿道常有——城市绿道从2016年1189公里延长到目前的5000多公里,成为百姓休闲的新空间、城乡发展的新动脉……安徽正成为山水人文共融、生态绿色共享的美好家园。

绿色是动力,也是保障。心中的种子早已萌芽,期待明天的绿意生机盎然。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回应公众对美好环境的热切期盼,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攻坚期。坚持绿色发展,是长远之策不是权宜之计,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走好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仍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再动起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更不能动歪念头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要坚决摒弃短视政绩观,观大势、谋全局、看长远,不为一时增长所动、不为眼前利益所惑,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不松劲,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零容忍、不破例,牢牢守住生态发展的底线。

立起制度屏障。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最重要。但少数干部还没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推动绿色发展,亟须立起制度屏障,强化刚性约束。要增强底线意识,严格落实好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发展,出现问题严厉追责。加强依法治理,健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建立环境治理和保护市场化机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河长制、林长制改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把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立起来,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才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保问题,建设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凝聚生态共识。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一方面要“染绿成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化、规模化、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伴绿同行”,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更多人食用绿色食品、使用环保用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反对奢侈浪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实现诗意栖居与生活。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抹绿,不愿也不能辜负那一抹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构建起生态文明体系,生态价值观浸润每个人心间,绿色就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亮的底色。)(韩小乔)

    相关新闻
“博士考专科”,不走寻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