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职业教育“有为才有位”
来源: 2019-05-07 08:37:05 责编: 武静

打造 “职教升级版”,国家又有新举措。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扩大就业。

加大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投入、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都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落实。近些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由共识走向行动。全国两会上,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话题广受关注,今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现实中,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普通高校毕业生已不稀奇,湖北潜江“小龙虾学院”首批学生未等毕业就被预定一空,引发人们对职业教育崭新魅力的热议。

打造 “职教升级版”,意义不言而喻,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这几年,就业市场一方面是工厂感叹技工荒,另一方面却是就业者诉苦就业难。其实,就业问题不仅是总量问题,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化解这一问题,急需解决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补上职业教育短板。今天,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呼唤懂智能制造的技术工人,乡村振兴渴求懂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社区养老最缺的正是专业护理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蓄水池功能,有助于培养各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市场需求很强烈、政策支持很给力,都为职业教育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但除此之外,还有赖于务实的社会心态。毋庸讳言,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追求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大学“掐尖”、职校“收尾”;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低,都反映出普遍的社会认识。对此,有关方面呼吁多年,要打破职教“低人一等”的形象,但仅有呼吁远远不够,倘若只呼吁不落实、只抱怨不干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正如一位教育界人士所说,“职教要有为才有位”,转变社会认识,必须从提升自身开始。实际上,职业教育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工匠精神被推崇,不少蓝领工人薪资超过白领,深耕一技之长也能成“大师”,职业教育正迎来拐点,关键看下一步如何“有为”。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精准对接用工需求,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才会受欢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做大做强专业。无行业背景、无专业特色、无品牌效应,是现实中不少职校的烦恼,中青报一项调查显示,职校招生难原因之一就是“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模糊”。事实证明,“大而全”没有出路,必须有自我革命精神,从“全面撒网”到“壮士断腕” ,下大力气推动专业结构调整,紧盯地方支柱产业、瞄准地方特色办学。例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砍掉23个专业,新增13个专业,形成航空产业特色专业群,找准了发展方向。

培厚人力资本土壤。此次高职扩招100万并改革招考方式,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单列招生计划,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这些措施将有效拓展职业教育受众对象和发展空间。职业教育要从聚焦技能培养到聚焦素质提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更要涵养工匠精神,培育职业道德,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如果每一名职校学子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身怀生存技能也不乏发展技能,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实现自我价值,更能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作出贡献,那职业教育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高光”时刻。(刘 振)

    相关新闻
有票上不了火车,不能轮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