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评论
安徽日报 | 社会办医亟须“质”的突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5-29 08:34:29 责编: 武静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拓展社会办医空间,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允许在职或停薪留职医务人员申办医疗机构;提高审批效率,年底前各地要建立社会办医跨部门联动审批机制。今明两年在北京、上海、沈阳等10个城市开展诊所备案管理试点。

放宽准入、下放审批、加大扶持,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社会办医的步伐不断提速,多元化办医格局正逐步形成。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国内医院数量总计3.2万家,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重超过60%。

政策大力向社会办医倾斜,与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有关,“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通过鼓励社会办医,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增加医疗供给,促进民生改善。然而,现实中,虽然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医疗领域,但与持续增长的数量不相匹配的是,国内民营医院的竞争力仍然较弱,在年收入、门急诊量、床位数、医生数量等各个指标上均远远落后于公立医院,质量有待提升。

“质”的突破需人才支撑。医生资源短缺是社会办医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虽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为社会办医提供了发展契机,但由于公立医院担心人才流失,往往不鼓励甚至限制医生多点执业。目前多数公立医院业务量饱和,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增加,医务人员无暇分身去民营医院多点执业。医生开办诊所也存在障碍。按照规定,中级以上以及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才能申办诊所,但大医院的医生收入状况较好,出来单干的动力不足;对诊所需求大的乡镇,当地医生又很难达到开办诊所的条件。除此之外,大部分优秀医生不愿去社会办医机构是因为对他们来说,职业荣誉感和学术地位也很重要,而目前社会办医机构内的人才发展规划和职业前景难言令人满意。由此可见,推动社会办医健康发展,促进医生资源的自由流动,不仅要有宏观导向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细则,否则,就可能出现人才科研力量等优质医疗资源仍高度集中在公立医院,社会办医存在隐性壁垒的状况。

“质”的突破要明确方向。近年来,民营医院数量的暴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的盲目追捧,但不少民营医院重经济效益、轻医疗质量,重经济创收、轻技术创新,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在医院管理以及营销推广方式上也容易剑走偏锋,使患者对其失去信任。媒体关于民营医院管理不规范,骗保、做假账的报道并不少见,2018年四川破获的一起案件中,11家民营医院骗取国家医保基金高达5400余万元。对民营医院过度医疗、医疗欺诈等乱象的投诉居高不下,依靠网络医托、竞价排名等联合手段骗取患者血汗钱的“莆田系医院”更是臭名昭著。医疗行业牵涉到国民健康,医院品牌的建设、优秀的医务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都需要时间沉淀。社会资本投资办医,应把眼光放长远,树立清晰的发展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愿景、目标客群、专科设置、业务模式,形成与公立医院及其他竞争对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多思考如何进行医院品牌建设,而不仅仅只盯着企业利润增长,才有可能逐步做大做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形成良性循环,提振行业信心。

“质”的提升离不开行业监管,尤其是在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等政策“松绑”后,行业监管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不仅要在政策上给社会办医更大空间,让民众有更多的就医选择,更要将社会办医与公办医疗置于同一监管平台之上,一视同仁,以监管促规范,以监管求发展。引导民营医院主动公开医生办公流程,方便患者监督,定期对医院医疗质量、服务细节、员工行为等进行检查。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医疗行为,在医疗领域建立“黑名单”制度,积极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监管引导作用,把非公立医疗机构统一纳入医疗纠纷预防、处置管理体系。建立举报投诉和受理机制,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行业终身禁入。只有瞄准突出问题,强化监管抓落实,才能优化社会办医的整体形象,获得公众认同。

政策助力,无疑为民办医疗机构的发展以及深层次医疗改革提供一剂“强心针”。唯有突破,方能成长,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依靠的是良好完善的市场生态体系,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找准社会办医的“痛点”,各方合力补齐“短板”,携手推动社会办医从“量变”到“质变”。

    相关新闻
安徽日报 | 管住App过度索权的“黑手”